10月22日是傳統的“重陽節”,各界紛紛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老人。目前我國老齡化速度已居全球首位。對此,老人、社會和政府該如何應對?記者專訪了中國人口學會人口老齡化專業委員會委員、杭州師范學院副研究員王滌——
我國正在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今后,“少生、少死、高壽”將是普遍現象
記者:以往提及“老齡化”,我們想到的總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當前我國是否真的全面步入了老齡化社會?
王滌:老齡化確實是在發達國家先出現的。他們較早地進入低生育率階段,少兒人口減少,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斷上升。按照國際公認標準,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0%以上,就是老齡化社會。
我國社會步入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發達國家從出生率出現下降趨勢到進入老齡化社會,過程一般將近100年;而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出生率開始大幅下降,到本世紀初就邁入了初期老齡化,過程不過20多年。不可否認,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是推動和加速社會老齡化進程的政策性因素;同時,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疾病控制、衛生條件及生活質量快速提升,也是重要因素。
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占人口總數的1/4左右。今后,還會有向高齡化社會發展的趨勢,80歲以上高齡人口所占比例也會越來越高。將來的社會,“少生、少死、高壽”將是普遍狀況。或遲或早,各國都將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口老齡化是本世紀全人類共同面對的課題。
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更快,養老保障問題亟須關注
記者: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老齡化”發展特點與發達國家有什么不同?由此帶來哪些突出問題?
王滌:發達國家普遍的規律是:社會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達到8000美元。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就有能力解決老齡化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相比之下,2003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000多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應對老齡化的能力也會受影響。
另外,我國老年人口中農業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許多老年人既缺乏經濟積累,又缺少知識儲備。目前我國城鎮人口中65歲以上老人比例為6.42%,而在農村這一比例已達7.5%。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比城市更快。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的減少、占總人口比例的下降等,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在人口領域的反映;但這種變動也給當代農村帶來一定負面影響: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勞動力結構老化。
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城市要低許多,而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尚未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大部分農村地區,社會養老保障還是空白,這一問題需要盡快解決。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空巢”家庭大量出現。對于許多農村老年人來說,子女遠離身邊,他們要繼續田間勞動,沒有“退休”可言,一直要忙碌到勞動力喪失的那一天。
父母與子女間交往減少,老人獨居普遍,家庭的贍養功能大大弱化
記者:為適應老齡化社會的現實需要,我國社會養老模式、養老保障體系應做哪些轉變和調整?
王滌:我國目前的養老模式,是家庭養老、老人自養和社會養老等多種模式共存,但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普遍建立,老年人的供養方式必須也必然向“社會養老為主,家庭養老和自養為輔”的方向發展。
現代年輕人更多地通過走向社會、參與競爭獲取知識和財富,而不是依靠從家庭長輩傳承知識經驗與經濟遺產,父母與子女之間交往減少、親情淡化已成為趨勢。隨著社會中多代合居聯合型大家庭的解體、核心小家庭的普遍化、“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現,老年人獨居越來越普遍,家庭的贍養功能大大弱化。這一社會趨勢要靠社會化的途徑來應對,政府應承擔起責任。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迅速老齡化的今天,必須大力發展社會養老事業,建立健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通過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來確保所有的老年人“老有所養”。
步入老年后,老人一般要經過健康期、帶病期、傷殘期等階段,相應需要關懷撫慰、醫療保健、護理照料等服務,目前這些方面的專業服務體系還很不完備,水平不高。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建設。
豐富新時代的“孝”觀念,子女對長輩“盡孝”更要注重“精神慰藉”
記者:不少老年人雖然能“老有所養”,但他們面對的精神孤獨感恐怕是更深層次的問題。新時代里,如何為傳統的“孝文化”注入新內涵?
王滌:在物質層面上的“盡孝”,將來更多地可以由社會來承擔,許多老年人的經濟儲備也具備了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能力。所以,子女對長輩“盡孝”,不僅僅是買點好吃的、好穿的送去,更要注重“精神慰藉”。
老年人、青年人確實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彼此保持一定距離的生活空間更有助于形成家庭關系民主化和代際關系平等化。目前很多人理想的模式是,婚后與父母就近居住,保持“端一碗湯不涼”的空間距離。有專家因此建議,要設計盡可能滿足幾代人家庭“有分有合”居住的住宅模式,使多代人既能擁有各自獨立的生活空間,又能互相照料,不造成交流的障礙。
希望青年人“常回家看看”,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回到溫暖的家中,看看愛你的父母,對年輕人本身也是一種情感的滿足。
提倡現代“孝文化”,不僅可以促進家庭和睦幸福,而且對促進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經濟繁榮都具有積極意義。老齡化并不可怕!我們要努力探尋可行的應對措施,全力建設一個老少融合、代際共享的美好未來。使老年人安享晚年,不僅是每一代人的責任與心愿,也是我們社會進步文明的表現。(記者江南)
《人民日報》2004年10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