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中國正經歷2.3億最大規模人口流動 推動政府轉型

2013年02月06日11:38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留守兒童 縱向流動 資源環境承載力 孝道觀念 大學生自主創業 圖盧茲第一大學 政府轉型 中國GDP 政府職能轉變 中國創業

割裂之傷

“每一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如今,追憶失落的鄉村成為一種集體鄉愁,相關的文章與影視劇引起了社會廣泛的共鳴。在某網站的一項調查中,有67%以上的網民認為,自己的故鄉已經“淪陷”了。以家為核心衍生的社會網絡,是中國人傳統的倫理、道德、風尚建立的基礎,沒有家就沒有了精神的歸屬。

“對于家鄉的記憶,是凝固在物質基礎上的共識。而今天高速的人口流動和城市化建設,一定程度上把我們原有的城市和鄉村文化破壞了。”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認為,以前我們的城市、城鎮、鄉村都有著鮮明的本土特點,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其規劃和天文地理、生態環境都息息相關,其發展是有生命力和規則的,體現出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觀念;如今,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城市擴建配套的制度設計和科學整體的規劃相對滯后,城市變得更加擁堵和混亂,相當一部分鄉村也變得日益頹敗和凋零。

農村青壯年大量流失,使一些傳統鄉村社會結構趨于瓦解,農村不僅是一個“殘缺”的社會,也是一個對青壯年沒有吸引力的社會。最近,半月談記者走訪西部一些勞務輸出大縣發現,農村學校中留守兒童比例低的有30%,高的達70%以上,且平均有兩年以上沒有見過父母。尤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兒童出現了“代際傳承”,即留守兒童的孩子仍然是留守兒童。

在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區的山村,記者碰到不少20歲出頭、初為人父母的年輕人,懷抱著剛幾個月的小孩,他們是過年回鄉來照顧孩子的。對于未來,他們說:“最多在家里待一兩年,等小孩大點,就留給父母帶,然后自己回到城市打工。”

“房子拆了、河水臭了、農田廢了,還回去做什么?”大批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庭,因為制度性因素融不進城市,同時又因生存和發展逐漸遠離鄉村。這種大規模、長期的家庭分離,幾乎已經持續了兩代人,并且還將持續下去。兩代人在缺乏父母之愛的環境中長大,對于他們心理、性格與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實難估量。

大規模流動的浪潮不僅卷走了農村的青壯年,而且讓鄉村傳統道德與價值觀發生裂變,割裂著鄉土社會的根基。社會學家閻云翔在《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一書中,稱這種變化為“父母身份與孝道的世俗化”。他說,當傳統文化機制被破壞,孝道觀念便失去了文化與社會基礎。兒女根據市場經濟的新道德觀來對待父母,兩代人關系更多是一種理性交換,雙方必須互相對等地給予。這一點,“最終埋葬了孝道”。

在養老問題上,這一點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過去農村是“養兒防老”,誰要是“孝道有虧”,在鄉村的熟人社會中就抬不起頭來。但現在“兒”進城了,也許一輩子都不會回來了。城鄉撕裂產生的結果之一,是農村留守老人成為“被遺棄的一代”,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成為“回不去的一代”。

流動的浪潮不可避免,城鎮化的進程不可止步,但如何讓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讓城鄉文明不至于割裂,在培育新市民文化的同時發育新鄉村文明,卻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