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凱停飛只是冰山一角,民營航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驗
看到2008年的贏利數字,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笑不起來,區區一兩千萬元的利潤,卻都是靠竭盡所能的壓縮成本和返還的基建基金得來的,回想4年前,奧凱航空首航之后,春秋航空與鷹聯航空也當年7月起飛,2006年5月,東星航空首航,4個月之后,華夏航空和吉祥航空也加入航線,看到民營航空隊伍迅速壯大,很多消費者當時還期待,一個效率更高、服務更好的民航市場能在這幾條鯰魚的攪動下誕生,可為什么僅僅4年過后,這幾條鯰魚卻快變成咸魚干了呢?
王均金:“那國家注資,它本來是國有的資產,你民營可以國家注資,那你注資了以后,你就變國有了,你干不干?對不對?這就講的很清楚。”
奧凱董事長王均金告訴記者,目前股東和管理者的矛盾只是行業的表面現象,奧凱的停飛也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問題是金融危機條件下,民營航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驗,沒有國家的注資,資金鏈極為緊張的民營企業自己去融資又談何容易,劉捷音經營奧凱航空至今深有體會。
劉捷音:“人家銀行就說這個民營企業慎貸,新公司慎貸,航空公司慎貸,這三條都通不過,評審委員會,一審就通不過,一審就通不過。”
劉捷音告訴記者,國營企業占據了各種資源優勢,虧損過后國家還能注資扶持,這對民營企業來說形成了一種沖擊。
劉捷音:“一個可以得到國家的注資,占有很多的先天的這個資源優勢,有很多的融資渠道,可我們這個,得不到這些優勢,這些資源優勢,也得不到。”
民營航空公司雖然沒有要求國家為自己的公司直接注資,但是依然希望國家采取適當的扶持措施,出臺優惠的貸款政策以及在時刻、航線等資源的分配上給予的公平對待。
王正華:“那小孩,他消化不了你還都得熬點粥給他,是吧?菜要多切切細給他,這個社會才能一代勝過一代往前走,哪有現在這么倒過來的。”
記者走訪了民航大學管理學院的鄭興無教授,他認為,當前民營企業面臨著資金、人才、政策等多種局限,再加上我國不能造大飛機,我們的成本比國外要高兩倍,而且航空本身很大程度上是商務、旅游的派生服務產業,很容易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所以在金融危機來臨時,民營航空業遭受的沖擊或許比想象的還要嚴重。
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貿易系主任鄭興無:“由于激烈的競爭,特別是由于經濟不景氣的這種情況下面,一批航空公司破產倒閉,它都很正常,只不過由于在我們國家內,從行政管理部門的這些政策上邊,對這些市場主題之間,不是平等看待的,就是說包括在航線準入,這個航班時刻的分配,包括在外界飛行員的,或者說臺灣地區這些飛行員的引進上邊,也是采取這種,現在也是采取這種差別對待的這種做法。”
鄭興無認為,國家出臺的“非公36條”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非常正確,如果能再出臺配套的具體政策來落實,就能避免目前差別對待的做法,營造公平競爭、良性發展的局面。
鄭興無:“能夠公平地把它們作為這個公平的市場主體來對待,這就已經,比以前的這種差別對待,已經就前進了一大步。”
2009年1月24日,承載著人們復雜的情感,和更多的夢想與期待,奧凱航空的航班終于成功復飛,地勤人員向他們揮手告別,這一幕將成為民營航空業值得紀念的瞬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