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利委員會最新發布的《長江流域水資源公報》和《維護健康長江報告》顯示,長江水質總體尚可,但已呈現惡化之勢;加強水質保護刻不容緩。
國務院領導多次指出,對長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要及早規劃和部署,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集中解決造成水污染的突出問題,遏制生態環境和水質惡化的趨勢。如不從現在起就采取有力的綜合治理措施,積重難返,將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
長江水質已呈現惡化之勢
長江流域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涉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慶、貴州、甘肅、湖北、湖南、江西、陜西、河南、廣西、廣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福建19個省區市。
目前長江干流的水質總體尚可。根據長江水文局2004年度對長江流域內37447公里河長進行的監測評價,長江水質總體保持良好,水質較好的一、二、三類水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72.5%。但長江水文局副局長王俊教授提醒說,長江流域劣于三類水的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比例,已由上一年度的22.5%上升至本年度的27.5%,其中四類水河長2611公里,占7%;五類水河長1886公里,占5%;劣于五類水河長5817公里,占15.5%。
已蓄水通航發電的三峽水庫,庫區蓄水形成的巨大水面如同一面明鏡,將長江污染加劇、水質惡化的現狀清晰地映照出來。
記者在庫區一些支流庫灣的靜水水面看到,部分水體顏色呈醬油色;香溪等支流河面上漂浮著大量從上游順江而下的垃圾,有時還有死魚浮現。長江水文局三峽水環境監測中心的連續監測表明,盡管庫區長江干流水質好,但庫區已連續三年出現“水華”現象,且呈逐年加重之勢。
長江水利委員會的最新統計表明,流域省界斷面水質劣于三類水的比例由上世紀末的兩成上升到目前的接近一半,省界斷面水體水質呈現不斷惡化的趨勢。2004年,長江流域的58個主要省界斷面水體,水質較差的斷面數已占到評價斷面數的46.6%。專家介紹說,長江流域省際界面的河流水質主要由流域機構進行監測,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長江水質的現狀及變化趨勢。
另外,長江流域主要湖泊的富營養化狀況十分嚴峻,亟待“減肥”,而部分湖泊水質污染已呈積重難返之勢。因此,過去不少城市的居民飲水供應源自湖泊,但現在改由從長江干流引水的“湖改江”工程在長江流域蔚然成風。長江水文局對流域內的淀山湖、太湖、西湖、巢湖、甘棠湖、鄱陽湖、邛海、滇池、瀘沽湖、程海等10個湖泊進行的監測評價發現,已有6個湖泊處于富營養狀態。國家重點治理的太湖、滇池及巢湖等“三湖”的水質狀況也沒有大的改觀。最新監測表明,太湖、滇池仍處于富營養狀態,巢湖的東半湖處于中營養狀態、西半湖則處于富營養狀態。而且,連鄱陽湖、洞庭湖也都在在向富營養化發展。
廢污水大量排放令長江不堪重負
環保專家、原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介紹說,長江年徑流量約9600億立方米,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35%;但長江流域的排污量也占到了全國總量的34%。
最新公布的《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水資源公報》顯示:2004年度廢污水排放總量為288.1億噸(不含火電廠直流式冷卻水和礦坑排水248.2億噸),比上年度增加14.8億噸,增幅為5.4%。其中生活污水超過80億噸(含第三產業和建筑業25.3億噸),占29.6%,工業廢水202億多噸,占70.4%。
六年前的1999年,長江流域的廢污水排放量僅為202.4億噸(不含火電廠直流式冷卻水和礦坑排水166.66億噸)。其中生活污水72億噸,工業廢水130.4億噸。
與六年前相比,長江流域的廢污水排放量已增長四成。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長江流域的年廢污水排放量僅為95億噸,80年代末為150億噸/年。
據介紹,長江流域的排污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太湖水系、洞庭湖水系、湖口以下干流、宜昌至湖口干流、鄱陽湖水系、岷沱江和烏江流域的廢污水排放量已占長江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的80%以上。
隨著排入長江的廢污水量迅速增加,長江干流沿岸的21個主要城市的長江岸邊污染帶長度也不斷增加。1982年為428.5公里,目前已攀長至600公里左右。長江近岸水體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密切相關,是大部分沿江城市的供水水源地。記者在長江流域實地走訪時看到,由于缺乏統一規劃,不少城市江段排污口與取水口交錯分布,污水對城市供水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翁立達說,目前長江流域已有500多個主要城市取水口不同程度地受到岸邊污染帶的影響。
這位專家提醒說,造成長江水質污染的另一原因尤其應該引起高度警惕,即沿長江的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大中城市轉嫁污染問題十分突出。長江水資源保護局的調查表明,長江流域各大城市的污水處理率不到一半,中小城市的處理比率則更低。于是,轉嫁污染成為長江流域帶各城市的通病。長江下游的上海、無錫等城市的一些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沒經過很好的處理就排入到長江。中游、上游的武漢等城市修建的污水排江工程,同樣是將未經很好處理的污水通過深水管道排放進入長江。
“各城市都在將長江的納污能力作為資源利用。大家都認為長江水大、量大,排點污算啥?”翁立達分析說,實際上沿岸各城市保護長江的意識很差,長此下去,勢必形成從上游到下游、從下游到河口、從河口到海洋污染的連鎖反應。
為保證飲水安全打造“三種長江”
長江流域面積不到全國總面積的1/5,但流域內匯集了超過全國1/3的人口和城市,生產了全國1/3的糧食,創造了全國1/3的GDP,提供了全國36.5%的水資源。而且,長江還是南水北調東、中、西三條線路等中國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水源地。
“保護好長江,不僅是長江流域4億人民的福祉所系,而且關系到京、津和華北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徐安雄說,長江水利委員會將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加強水環境的保護,把保證飲水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作為首要任務。
為完成這一首要任務,長江水利委員會將實施六大措施:強化重要水域的綜合治理,即以恢復和改善水體功能為目標,以水源地保護為重點,采取綜合措施加大重要水域的治污與水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切實抓好三峽庫區、南水北調水源區、河口、血吸蟲病疫區等關鍵區域的保護與治理;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制度,通過對江河湖泊等各類水域進行水功能區劃,確定各個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和納污控制總量,建立起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和入河排污口審批制度;加強水環境監測,對重要水域進行實時監控,建立健全流域水污染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加強科研,開展湖泊富營養化防治技術等一批科研攻關項目,提升科技保障能力;建立健全水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加強流域與區域以及水利與環保、城建、國土資源、交通等相關部門的協作與配合,逐步建立起聯合保護長江水質的長效機制。
承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十一五”期間全國水資源配置的課題研究、并擔任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中國水資源利用的經濟學分析”課題組的首席專家、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保護好長江水質,需要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地構建“三種長江”——可持續長江、人民長江和人格化長江。
伍新木教授說,打造“可持續”長江,即長江的治理、開發、保護,長江水資源的利用、節約和保護,必須以人為本,堅持人水和諧,做到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支撐長江流域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人民長江”,伍新木教授解釋說,就是要讓長江流域內的居民對長江的水質狀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等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并能參與、監督長江的水質保護。他具體建議說,如同每天有天氣預報一樣,長江流域的居民不僅需要了解長江的日常水質情況,尤其是在發生突發性污染事件時,更加迫切地需要了解情況。目前,“長江流域水質公報”每月只發布一次,“水資源公報”更是一年一次,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按理說,長江水質與流域內居民的關聯度遠高于海浪天氣預報。如果海浪天氣都能做到每天發布,長江水質公報能否做到至少一周發布一次,做到公眾知情、信息共享?
“長江沒有人格代表!”伍新木教授說,僅有水利部門一家組成的長江水利委員會并不具備廣泛的代表性,無力做到對全流域涵蓋水利、發電、航運等在內的統一管理。從這個意義上說,長江目前還沒有真正的代言人。在這種情形之下,人類對自然河流的侵傷,如大量排污、破壞水質等情形,就不能通過人格化的代表來調和,只能等到人類對河流的自然侵害日積月累達到一定程度后,招致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記者:楊希偉 )
新華網 2005年12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