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銀的北旮旯餐廳客滿了。 段文銀供圖
2“很多同學都想創業,現在我找到了這樣一個平臺……”
段文銀——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北旮旯餐廳經理
在“北旮旯”采訪的當晚,記者想看看段文銀臨睡前都干些什么,結果晚上10點多了,在宿舍旁狹小的廚房里,段文銀正在泡方便面,準備吃晚飯。
本來以為段文銀每天都“好吃好喝”,因為他可是北旮旯餐廳的經理。
“北旮旯”全稱是“北京北旮旯鄉情驛站餐飲有限責任公司”,下屬餐廳一個、住宿床位30個、魚池一個、蔬菜大棚一畝、農地兩畝、土特產品倉庫600平方米,員工16人。到了旺季,“北旮旯”的日流水也在萬元以上,是北溝村數得上的“大企業”。
這些,都是段文銀一手打拼出來的。段文銀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第一位大學生“村官”助理,而且留任至今。段文銀也沒想到,自己能把任期3年的“村官”,干到第四年。
2008年底,本市第一批大學生“村官”助理任期即將期滿,大家都忙著找出路。“先弄一個小農家院,租5年,雇人干,自己再找份工作。”段文銀盤算著。在懷柔當了兩年多“村官”助理,讓他覺得鄉村旅游大有可為。
“小段,你有什么打算?要不要也考考公務員?”村支書王全試探著問。北溝村背靠慕田峪長城,不但適合發展旅游接待,而且村里在黨建和環境治理方面都是先進,每年光是接待參觀學習的人就上萬。可是村里卻沒有一個像樣的接待點,眼巴巴地看著錢被別人掙走。當時,村里已經決定把老大隊部改建成餐廳,開展旅游接待。
得知小段也有志于此,王全發出邀請:“你就留在村里干吧,我們聘你當經理。”
就這樣,當同屆“村官”助理們還在為今后工作糾結的時候,段文銀已經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創業之旅。
其實早在當初應聘的時候,段文銀就覺得北溝村特別“懂行”。段文銀是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當時懷柔區招聘大學生“村官”助理的各村中,只有北溝村在專業一欄里明確寫著“市場營銷”。
可是真正到了村里,段文銀卻發現,想干點事兒沒那么容易。
“書記,您看我能干點兒什么?”剛來的時候,每次村里一有事,小段都沖上去。
“你先看著吧,不急。”每次,村支書的回答都是一樣。
怕閑著荒廢了,小段就開始籌劃起“大事”來。沒多長時間,他給村支書提交了一份厚厚的產業發展規劃。剛交上去那兩天,每天坐臥不安,等著書記找自己談話。可是,書記卻毫無反應。又過了一段時間,小段見了書記已是羞愧難當,不好意思再提產業發展規劃的事。
為什么呢?“北溝村環境很好,可就是缺水。我當時想在村里建一個噴泉,打造水景觀。僅預算大概就要30多萬。”段文銀說,后來他才知道,當時村里的年收入大概就這個數。而且,北溝村非常缺水,當時為了照顧他,村里每天都給他供水,而在村民家,卻是兩天一放水。
從此,段文銀收起自己不切實際的“規劃”,開始踏踏實實地做起了小事。終于在期滿前夕,等來了干大事的機會。
白手起家,困難可想而知。為了趕在“五一”前開業,土地還沒解凍就開始施工,到了晚上不得不拿棉被子蓋在工地上;裝修期間沒有人手,剛拿下駕照的小段就自己開著金杯車去采購建材;選購廚房灶具因為沒有經驗上了騙子的當,損失了5000多元;為了探究后廚的秘密,小段一次次私闖別人家餐廳的廚房被趕出來……
如今的“北旮旯”,名氣甚至比北溝村還要大。僅從外觀上看,“北旮旯”就和普通農家院不一樣:它是請專人設計的,在老大隊部凹字形的平房中間,用透明的玻璃大廳連接;院子里原樣擺放著石碾子石磨。小院既古樸又現代。端上桌的,都是“北旮旯”自己的蔬菜大棚、魚塘、農地出產的綠色農產品;衛生標準和城里的星級賓館看齊。“畢竟是大學生在弄,起點就不一樣。”參觀者往往感嘆。
“北旮旯”開業不到一年就實現盈利,帶動了村民土特產品銷售,提升了全村民俗接待的水平,還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方式。現在一到飯點兒,就能看見三三兩兩的村民來就餐,或者點菜帶回家吃。“農民也不每天都在家做飯吃,現在有條件下館子了。尤其是有了這個餐廳,想什么時候來就什么時候來。”村里的老人說。
“‘農婦、山泉,有點兒田。’等著跟村姑談戀愛吧!”當年決定下鄉時,有人曾這樣開“村官”們的玩笑。當“村官”的收入,跟那些一畢業月薪就四五千的同學沒法比,但三年過去了,“很多同學都想創業,都想做我這樣的事兒,但苦于找不到平臺,現在我找到了這樣一個平臺。”段文銀冷靜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