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煤老板:帶領鄉親們致富讓我們有成就感
本報記者 王俊秀
中國青年報:對于政府倡導的“一企一事一業”活動,你們是發自內心愿意參加,還是有些迫于無奈?
袁玉珠(山西中陽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干企業20多年了,財富積累也夠了,現在做的一些事,都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致富起來以后,我常常問自己,能為家鄉做什么。人常說“助人為樂”,幫助別人實際上是很快樂的,尤其是當你有能力助人的時候??吹胶⒆觽冊谀憬ǖ男聦W校上學,是樂趣;看到百姓們跟著你富起來,更是樂趣,讓我們感到強烈的成就感。
中國青年報:自己辛苦賺的錢,要無償拿出來給別人,會舍得嗎?
馬立農(山西金達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這些年來,我們挖煤開礦,賺錢是不容易,但主要靠的是政策的支持。地下的資源并不是我們的,只不過我們比別人捷足先登,抓住了機會。所以致富以后,拿出點錢來回報社會也是完全應該的。
賺錢的目的是為了花錢,這些年來我們賺的錢,自己能用多少?你問袁總他能吃點啥,除了應酬吃點好的,平常喝點稀飯、吃碗面嘛,穿的也就是這些衣服,和一般老百姓有啥區別?外面說我們煤老板一擲千金,實際上那只是個別人。我們也是窮人出身的,花錢也不習慣大手大腳。
中國青年報:現在社會上對煤老板印象確實很差。
邢利斌(山西聯盛能源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我現在出去根本不敢說我是煤老板,名片上也不敢印。(笑)我們富起來也是我們膽子大,抓住了機遇,而發展企業我們也面臨很多壓力。
馬立農:社會上對我們的評價咱都知道。這些年來我們是賺錢了,可環境也破壞了。百姓把我們煤炭業稱作“挖的是老祖宗的骨頭,踹的子孫后代的飯碗”。咱們越來越富,百姓越來越窮,能不恨咱們嗎?實際上,看到礦區老百姓生產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劣,我們內心也很心痛。我們拿一部分錢出來作一點彌補,太應該了。
中國青年報:你們做到這個程度,對財富和金錢是怎么看的?
馬立農:賺錢不容易,花錢更不容易。人有了錢,不能成為錢的奴隸。有些人思想境界高,把自己的財富分給社會,他是非常快樂的。我個人認為,財富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咱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掙一輩子錢,留給子孫后代,實際上這反而會害了他們。有的煤老板,自己掙的錢,兒子拿去吸毒了,你說這不是悔死嗎?
所以,我們要向人家比爾·蓋茨、洛克菲勒等人學習,企業家應該把掙的錢用到百姓身上。企業的發展需要老百姓的支持,像白家峁那樣,企業和老百姓形同水火,最后不是兩敗俱傷嗎?而如果得到百姓和政府的支持,更利于企業做大做強。這樣就覺得錢掏得容易了。
中國青年報:每噸煤拿出30塊錢,這個比例高嗎?
馬立農:在我們幾個人看來,每噸煤拿出30塊錢根本不算什么,我們平時捐出來的錢早就超過這個標準了。
袁玉珠:其實這個不好量化。出多少,主要在于企業家的思想境界,這比你拿多少更有意義。
中國青年報:有人覺得,修路、辦學是政府的職責,企業依法繳稅,政府應該用稅收做公益事業。你們怎么看待?
馬立農:稅費是我們應該交的,而做公益是自覺的,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中國青年報:剛才你們提到挖煤給當地帶來的環境破壞,有人建議將此成本核算征稅,然后用于當地發展。你們覺得這樣好,還是當前的辦法更好?
馬立農:實際上,我國17%的增值稅在世界上來說也算高的,歐洲國家稅收高,但社會保障也高,醫療、教育、住房都沒有我們這么困難。所以,單靠稅收做不了所有的事。
中國青年報:那誰想做誰做就是了,為什么還要由政府來牽頭?
袁玉珠:今天的會不是強迫,是號召、帶動。強迫就是行政違法了。這些年來,許多企業家在自覺為老百姓做事,但總是我們這幾個人在做,不做的人一直不做。實際上我倒是很希望政府能出臺一個指導性文件,讓那些從來不做公益事業的企業自覺參與,尤其是那些國企,大家都來做就好了。如果全社會都做,就不至于把我們這些“快牛”整垮。
中國青年報:但這是要靠個人自覺的,不出錢也不能說錯。
馬立農:是這樣,所以需要政府正確引導。有些人就是不出錢,不出也不能把你怎么樣。但政府心里是有數的。你做的事多了,當你遇到危機和困難時,政府也會扶你一把。如果把老百姓當做自己身體,把黨和政府當成后盾,這個企業家就坐在椅子上了。
邢立斌:這些年來,為老百姓做事的主要是我們民營企業,但是許多國企投入的并不多。這也有體制上的原因,我們比較靈活,彈性比較大,能自己支配。他們不好走賬,得有正當名義。所以,如果政府出臺文件,這成為一筆固定的支出,國企也就更好參與進來了。
中國青年報:煤炭資源整合對你們有什么影響?
邢立斌:這是山西一個整體策略,我們支持。我們其實也愿意和大型國企合作,引進他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對企業做大做強是有幫助的。從安全生產、集約化開采角度,對我們都是一種提高。
中國青年報:那大股東變成國企,對你們參加這項活動有沒有影響?
邢立斌:民企退出大股東,不等于不參與管理。我從我的利潤里拿出30塊錢,他們無法干涉。
中國青年報:幫助百姓解決一些民生問題,能使他們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嗎?
邢利斌:煤老板幫助老百姓,不能限于扶貧。修幾條路、建幾棟房、一年發幾袋面,不能從根本上使農民走出貧困。更重要的是,我們發展教育,以工業帶動農業,帶領鄉親們致富。我們要比農民們看得高,想得遠。建農業生態園和新農村,既綠化了村莊,又帶來了收益,我們要發展生態旅游,帶動呂梁整體發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