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江湖
除了實戰的限制,民間傳統武術發展的另一瓶頸是資金問題。
津門大俠霍元甲曾說:“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而百年之后,“習武何用”成為商業社會必須思量的問題。
影視小說中的江湖,俠客們往往一擲千金,習武代表財富,俠客們身后也往往有弟子如云的名門大派提供資金支撐。現實中,“門派”一說早已廢棄,取而代之的是為區分特色而定的“拳種”。康戈武說,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統計,中國共有129個拳種,刀劍等其他技法都可歸類于拳法中。
門派不復存在,對許多民間拳種而言,繼承者多為個人,資金便成了發展的難題。
宋鐵龍的境況或可作為佐證。在50歲名動江湖之前,很長時間內,宋鐵龍先后的身份是守著3畝玉米的農民和洛陽一家當地企業的司機。雖然7歲時便在爺爺的指導下正式入門,但在宋鐵龍年輕時代,除一次“一拳打暈活豬”的榮耀外,習武并沒有給他帶來額外收益。即便在上世紀80年代習武熱潮開始時,他所獲得的好處也不過是“街頭賣藝3個月,給生病的弟弟掙了500元治病錢”。成名之后,宋鐵龍的出場費大約1萬元左右,卻仍然難以維持宋氏武館的運營。窘迫之際,這位已出訪多國的“鐵掌大俠”,曾去工地扛過水泥。
除了資金匱乏,宋氏武館的學生數量也在減少。宋氏武館最初有學生80余人,而今只剩下30余人。宋鐵龍說,洛陽市曾經有4家大型武館,目前兩家垮了,剩下的兩家和宋氏武館的遭遇一樣,正勉力維持。而在全國范圍,宋氏武館的遭遇并非個例。
武協社會部主任李小杰表示,全國武校總體數量目前并無權威統計,但數量的確在逐年減少。她說,武校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受義務教育免費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時代原因,家長們有了更多的考慮和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