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大發展,軍隊大轉型,給當代中國軍人提出了如何在部隊轉型中適應軍事訓練轉變的重大課題。
“遠飛者當換其新羽”。中國軍人正在履行新世紀新階段的軍隊使命,推動軍隊建設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從沈陽軍區某摩步旅針對部隊編制體制調整、新的作戰任務、新裝備列裝部隊的特點規律,深化和拓展官兵“崗位稱職”的新標準、新內涵的過程中,可以窺見中國軍人正在實現整體轉型。
[典型事例]“全能兵”成為部隊生力軍
以往,一門火炮射擊,需指揮班長、瞄準手、壓彈員等9名士兵、一個班的兵力,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近日,筆者親眼目睹了一名炮手獨自操作一門火炮打出優秀成績的場面!此人,為某集團軍所屬某摩步旅高炮連六班一炮手李輝。
旅政委顧江橋告訴記者,這一“絕活”是逼出來的。3年前,在一次對抗演練中,6個炮班竟然全是因一兩名戰士“犧牲”而沒有完成作戰任務。面對敗局,黨委“一班人”意識到,要真正實現“高效、精干、合成”,基層官兵的素質首先要“精干、合成”。
為此,他們打破全能組訓僅在士官中間開展的慣例,制訂“全能”訓練計劃,加大考核難度,建立“全能”考核制度和專業比武、評定技術等級、重獎訓練尖子等激勵機制,激發了官兵的練兵熱情。
[筆者感言]要適應未來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節奏快、戰時崗位替補需求大等特點,提高軍事斗爭準備的質量,作為新一代士兵,必須由“多人一崗”向“一人多崗”的高素質方向轉變,以此破解因“戰時兵員減少”而影響和制約部隊戰斗力提升的“瓶頸”問題。這樣,才能真正使新體制編制部隊實現“高效、精干、合成”。
[典型事例]“復合型通信兵”嶄露頭角
從接到緊急開設通信樞紐命令起,到開通數十個有線用戶和通信終端,用GPS定位系統確定多個坐標和導航路線,某摩步旅通信連三期士官侯濤、一期士官劉博和上等兵田齊3名戰士僅用40多分鐘。
整個作業流程涉及7個專業,他們每個人都要操作多種通信裝備,若不是有“復合型通信兵”,至少也得用一個排,工作3個小時才能完成這項任務。
連長尹明超告訴筆者,“裝備合成了,人的素質也要合成,否則就難以真正實現人與武器裝備的有效結合。”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3年前,這個旅加大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力度。
[筆者感言]新軍事變革呼喚新型裝備,新型裝備催生新型人才。作為基層部隊,要適應這一新情況,只有大膽創新訓練模式,改革組訓方法,增大訓練強度,培養更多的復合型士兵,才能在訓練實踐中推進部隊的發展。
[典型事例]兩棲“開路先鋒”任馳騁
“轟、轟、轟……”一聲聲巨響傳來,筆者通過望遠鏡看到,隨著新裝備發射出火箭破障彈,水際灘頭的障礙物被炸得七零八落。集團軍所屬某部工化營三期士官邢繼輝帶著破障隊,駕著摩托艇、高速快艇,快速向“敵方”水際障礙區開進,“敵”灘頭障礙物接連被清除。
工化營教導員程晉發告訴筆者:“過去,由于大綱對這一訓練內容沒有明確要求,水域破障是工兵訓練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一批新型破障裝備陸續配發部隊,新的作戰任務對工兵水域破障訓練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的一些訓法、戰法已經難以適應部隊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官兵利用自己革新的器材、創新的戰法,給工兵作戰、訓練帶來了新氣象。該營岸灘掃雷手段也由過去單一的人工搜排,發展為火箭掃雷、機械掃雷、電磁掃雷等多種手段。
新一代“開路先鋒”從陸地到海灘,所到之處,障礙紛紛“讓路”,成為名副其實的水陸兩棲“開路先鋒”。
[筆者感言]“80后”、“90后”士兵,知識面廣、接受新鮮事物快、創新能力強。目前,我軍正處在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的重要時期,為“80后”、“90后”士兵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機遇。同時,新一代士兵也成為我軍推進軍事訓練轉變的有效載體。
[2][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