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可以稱作“中國道路”、“中國經驗”或“中國模式”,是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系列戰略策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既是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當代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主義中國化和當代化的過程。它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是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
豐富了人類對社會發展規律和道路的認識
概括地說,中共十七大報告最重要的精神是三個“一”: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體系,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如果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可以稱作“中國道路”、“中國經驗”或“中國模式”,是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系列戰略策略。
從政治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形態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一種社會主義,它堅持共產主義的根本宗旨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實行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從這兩個基本方面看,它是對改革開放前29年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繼承和超越。改革前雖然實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但毛澤東同志已經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過去29年毛澤東同志探索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果從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發生學看,1949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部社會發展過程,就是社會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一種“中國式社會主義”(Chinese Socialism)的形成過程。這種中國式社會主義,既包括改革開放前的傳統社會主義,也包括改革開放后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中國模式”,既不同于改革開放前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即蘇聯模式,也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模式。在所有制方面:中國不實行全面私有化,而實行以公有經濟為主導的混合所有制,公有經濟仍然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且土地和森林、礦山等資源也不實行私有化。在資源配置上:雖然我們采用了市場經濟,但政府調節和干預的程度比西方國家要強大得多。在政治上的區別就更明顯:中國不搞多黨制和議會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在意識形態上:中國已經允許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但仍然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政治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主導地位。這些都是與西方發展模式的基本區別。但這并不是說在社會發展戰略方面,中國與其他國家沒有任何共同之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處,恰恰就在于它是立足于中國的具體國情,充分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份的結果。
即使撇開意識形態和政治形態,單純從發展主義的角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中國模式,也不同于“非洲模式”、“拉美模式”或“東亞模式”。其實,中國模式之所以在近年來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格外關注,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所謂的“東亞模式”和“拉美模式”在近年的失效。20世紀晚期,拉美的經濟危機、東亞的金融危機和俄羅斯休克療法的失敗,都與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直接相關,而新自由主義正是“華盛頓共識”的基礎,它們表明了建立在“華盛頓共識”基礎上的“拉美模式”、“東亞模式”的局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拓寬了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豐富了人類對社會發展規律和道路的認識,促進了全球化時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發展。我認為,不能簡單地把“中國道路”的價值,看作是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供選擇的發展道路。中國的國情太特殊了,建立在這種特殊國情基礎上的“中國道路”或“中國模式”,恐怕是其他任何國家都不能簡單地效仿的。
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當代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
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夠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個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換句話說,正因為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才使得我們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極大地提高,綜合國力急劇增強,一個和平的中國開始在世界崛起。中國的崛起本身就是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一些有遠見的國外政治家和思想家已經看到,它深刻地改變了國際政治的格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首先,中國持續而高速的經濟發展,改變了全人類近五分之一人口的歷史命運,這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國際事件。近3億人口擺脫貧困,13億人的生活正在被迅速地現代化,并且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從原來的封閉狀態大規模地融入全球化進程之中,從而使全球政治進程中的“中國因素”變得日益重要。
其次,中國綜合國力在短時期內的驚人增長,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大大增強,從而打破了原來由超級大國支配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國事實上已經開始作為國際政治生活中的一支獨立力量而發生作用,并且正在有力地促成世界政治從單極向多極發展。
其三,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其國內發展的需要、對“和諧世界”的價值追求和目前的國家能力,都決定了中國的強大,只能是和平的發展。因此,中國的崛起大大增強了國際政治中的和平因素,更加有利于國際社會實現世界和平的共同目標。
最后,“中國模式”影響著全球治理。對外開放、國際合作、和平發展這些都是“中國模式”的重要內容,遵循著這些戰略策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社會,更多地承擔國際責任,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更多的力量,這就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全球治理的現狀和未來。例如,中國對全球氣候變暖和國際反恐的積極態度和有效合作,明顯地增強了在這些領域內的全球治理效果。
重構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互關系
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產生出來的,是對資本主義的超越。按照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設想,社會主義的產生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滅亡。但《共產黨宣言》發表160年來的歷史證明,資本主義并沒有很快滅亡,不僅如此,它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完善,還在釋放其生產力和生命力。因此,自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后,事實上人類歷史變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相互共存和相互作用的歷史:它們之間既相互斗爭,相互較量;又相互合作,相互競爭。在這個相互共存和相互較量的過程中,它們實際上也在相互學習,相互吸收對方的一些有用的東西。例如,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這是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學習借鑒的結果;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社會福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
從當代世界的現實來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相互學習中變化發展。一方面,資本主義不可能在短期內消亡。資本主義雖然不時在產生出這樣那樣的政治和經濟危機,這些危機給資本主義帶來了重創,但看來一時也難以動搖其根本,資本主義不可能在不久的眼前就趨于滅亡。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雖然在上個世紀由于前蘇聯東歐共產黨政權的下臺而處于低潮,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使社會主義又展示出蓬勃的生機。因此,當代世界的現實,不僅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共存的現實,而且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實。傳統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互關系正在被重構。不僅在國內意義上,而且在國際意義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界限需要重新厘定。在這樣一種現實狀態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應當是國家利益至上,而非政治意識形態至上。
改變著國際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許多西方人士曾經認為,隨著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政權的瓦解和中國推行市場經濟制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宣告壽終正寢。美國著名學者福山正式宣布,歷史已經終結,并且終結于自由資本主義。一些西方國家很有名的研究機構也改弦更張,從研究國際共產主義轉為研究“后共產主義”或東歐地區,如哥倫比亞大學的“共產主義研究所”改為“前蘇東地區研究所”。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改革試驗的成功,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得以延續和發展。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勵了中國之外的國際共產主義事業和運動。
當然,中國共產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傳統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理論與實踐。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國際左翼陣營內雖然也存在分歧,但更多的人正在傾向于承認和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改革開放事業,承認這些改革試驗的社會主義性質及其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意義。因此,或許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功,賦予國際共產主義事業以新的意義,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傳統和進程。
進而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也對國際范圍內的社會民主黨或社會民主主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相互關系的角度看,已經從過去的相互敵視,轉變為交流、合作與競爭。正像中國共產黨對社會黨的政策有了重大改變一樣,社會黨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國內理論界,一些學者甚至已經開始公開承認民主社會主義也是世界社會主義的流派之一。可見,從全球范圍內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正在促使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形成一種新的關系。
推進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當代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其一,它進一步證實了許多我們一直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基本結論。其二,它澄清了一些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還它們以歷史的本來意義,如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其三,它擯棄了許多我們過去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或錯誤的理解,如階級斗爭為綱、徹底消滅私有制、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等同于命令計劃等。其四,它回答和解決了許多在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中新出現的問題,提出許多經典作家從而沒有提出過的理論觀點,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論、革命黨與執政黨的理論等,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由此也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基本觀點的“四個分清”過程,即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論,哪些是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需要豐富發展
30年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已經雄辯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是,是否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窮盡了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所有真理呢?當然不能這么說。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是一種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甚至還不是中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更不是高級的社會主義。它離發達的或高級的社會主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把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拔得太高,既有背歷史的真實,也不利于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其次,改革開放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容否認,我們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還有許多的嚴重不足,甚至還有不少的危機存在。例如,收入差距過大和分配不公、嚴重的腐敗和過分的特權、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屢治不絕的群體性事件、黨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等等。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需要不斷鞏固和發展,它的成功源于改革開放,它的挑戰也源于改革開放,它的出路也在于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現時代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只有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創新,才能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只有新的實踐,才能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新的內涵。沒有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鞏固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就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馬克思主義就會成為無本之木。從這個意義上說,反對改革開放,就是反對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俞可平)
(作者為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