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傳統的“節儉”意識被“激活”
大部分中國人習慣在花錢上“量入為出”,可最近10多年,“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成為一些人的追求,于是出現了不少貸款買房、買車的人。記者最近發現,由于對未來的收入預期變得不確定,很多人捂緊了錢袋,“價格合理”成為很多人購物的重要砝碼,“能省就省”也自然成為一些人的“口頭禪”,中國人傳統的“節儉”意識被重新“激活”。
2008年10月以來,廣西騰揚勞動服務中心副總經理高曉輝逐漸形成了上網購物的習慣,不僅自己經常在易購、拍拍等網頁上瀏覽、查詢自己喜愛的商品,還動員全家到網上購物。高曉輝算了算,相似品牌的商品在網上購買的價格比在大型百貨商場購買便宜一半還多。目前,像高曉輝這樣的“網購族”人數逐漸增多,他們共同的理由是“價格合適”。
盡管家門口就是北京莊勝崇光百貨商場,但對時尚青年王依然來說,她寧愿乘坐半個小時的地鐵,到雍和宮附近的一家服裝店去買衣服,原因就是那里的衣服“價格便宜”。
“節儉”意識不僅體現在購物上,帶午飯的習慣也在一些地方恢復。在廣西柳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家外資企業工作的黃仁露,常常從家里攜帶午飯到企業。因為黃仁露跟父母一塊兒生活,有時和同事朋友在外聚餐,家里做的飯吃不完。她說:“現在算算賬,覺得家里倒剩飯非常浪費,帶上飯盒既不浪費,又節約了開支。”
王強東說,“只買對的不買貴的”,不管有沒有金融危機,很多中國人的消費一直恪守著這個原則,特別是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現在,“金融危機”的到來讓這個消費群體逐漸在擴大,部分消費者有意開始減少支出或減低購買頻率,“節儉”的美德被重新“激活”。
今年春節,桂林市供電局員工何喬舫全家已經決定改自駕游為參加旅行社團隊旅游,費用大幅度減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何喬舫說:“全家5口人,即使按照去年春節期間前往西雙版納的旅游費用計算,自駕游的油費、路橋費、住宿和吃飯的開銷超過1萬元,參加團隊則只需要花費4000元。”
在青島一家外貿公司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高欣說:“原來我每個月吃穿和買化妝品要花掉工資的一半,現在卻不敢輕易買高檔化妝品了,平時也盡量少出去吃飯,就是為了節約開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