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2月3日文章,原題:中國需要起跳的經濟期待老百姓手松點
來自中國東北農村、現年56歲的黨先生雖然不懂得什么經濟理論,但他已經被寄予希望來“拯救”中國經濟了。最近幾年,黨先生家庭的年均收入為2200美元,他一般把其中2/3存起來。全家吃自己種的食物,冬季穿的衣服一般都是穿到不能再繼續穿為止才買新的。但是,隨著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放緩,這種曾經被視為美德的勤儉節約卻變成了國家的負債。
最近幾周來,中國曾不可阻擋的經濟急劇放緩。政府期待著中國消費者,特別是數以億計的高儲蓄農民進行消費以拉動內需。但是,讓人們更多地消費尤其是在面對經濟放緩時,可能是個離譜要求。消費支出占中國GDP的35%,這個數字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在下降,當時為50%。相比而言,在美國,消費支出占經濟的2/3以上。
不管能否實現,北京似乎決心努力嘗試并采取了相應措施,包括住房補貼,說服購房者為新住宅購買新家具,實現農村電氣化并使農民負擔得起。上周中國央行削減利率超過一個百分點。近日在14個省推出政府補貼,使人們能更便宜地買到手機、洗衣機和平板電視。
黨先生和妻子章女士是中國人勤儉持家的典型。他們不把錢存在銀行而是放在家里。夫妻倆最大開支是幾年前用來買一臺二手拖拉機的1200美元。其他的則預留給退休后和未來的醫療費用。當被問到如果拿到信用卡,她是否會使用,章女士顯得很困惑,“信用卡是啥?”她說,“我們已經有了所需的一切。”
雖然高儲蓄率在亞洲很普遍,但中國的高儲蓄源于對饑荒的記憶和不完善的社會安全體系,老百姓被迫為教育、養老和醫療而存錢。政府已提出補貼農村的醫療保健系統,但大多數農村和城市居民都害怕遇到緊急狀況。
在北京一家會計公司工作的28歲的李秀清(音)卻在積極響應新形勢下的消費經濟。她月工資600美元,幾乎全用在買時尚服裝、吃飯和手機上。李出身于湖南省一個農村家庭,她嘲笑父母和祖父母吝嗇的生活方式,“我父親最貴的東西就是手表。”而她能花100美元買雙高跟鞋。
就目前而言,中國的儲蓄還是超過了消費。30歲的李曉燕和母親在家樂福購物。李取笑母親的小氣,說她上次買衣服還是10年前。她母親則表示退休前儲蓄了80%,“老人一件衣服就夠了,應該為了孩子儲蓄。”(高山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