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西北地區東南部中部偏北地區”指的是哪里?冷不丁這么一問,估計人人發蒙。其實這說的是寧夏。
這種挑戰普通人地理知識和方位感的陳述都用在哪里呢?就是我們天天都看的天氣預報。為什么明明有清楚明白人人都懂的地名不講,非要用如此繞脖子的十三個字來表達呢?央視《天氣預報》新主播王藍一在博客里說,這是行業“潛規則”。所謂“潛規則”,就是說話不能說“實”了,表達預報結論的時候虛著來,最終目的是規避責任風險。
日復一日的天氣預報,如果不是王主播自己講出來,還真沒意識到這種理應實打實的科學成果,在面對它所服務的觀眾時,一直有些虛頭巴腦。可能是天氣預報多少年來的一貫制,觀眾已經習慣了“東北偏北”、“西南偏南”這種“虛”表達,大多數人根本就不去費腦子想,看看主持人在地圖上比劃,耐著性子等到具體城市預報出來,今天的預報就算看完了。
后來看一些國外的體育賽事,才發現原來天氣預報可以非常精確。比如在F1的歐洲分站賽中,天氣預報的精確程度到了以分鐘計。為什么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天氣預報影響車隊政策,車隊政策決定最后成績,最后成績決定了贊助和廣告。我們不需要天氣預報精確至斯,但太不靠譜也說不過去,有時候晴天雨天都說反了。
其實觀眾都挺寬容的,誰都知道預報不可能全部準確,沒有人會去苛責。用繞脖子的地點表達把觀眾的腦子搞暈,實際上恰恰是對技術水平心虛的表現。而這種“潛規則”更帶了幾分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在語言上實誠一點,即使有誤差,不是還能賺點感情分嗎?對公眾播報的天氣預報是一種社會服務,總不能也“無利不起早”,通過把地點模糊化的手段,逃避預報錯誤,掩蓋技術問題,對付群眾吧?(張 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