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由頭 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居民消費指數(CPI)同比上漲高達5.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5.4%,創10年新高。按理說,農副產品價格上漲,農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多方面信息顯示,農民并未從這一輪食品漲價中得到應得的好處。本次對話的目的,就是要找找造成上述不合理現象的原因以及對策。
消費價格與生產價格的漲幅不同步
記者:一段時間以來,國內農副產品價格經歷了較大幅度的上漲。一般的觀點認為,農民在本輪漲價中普遍得到了實惠。不過,也有觀點質疑說,農民的生產成本也在一起上升,且漲價的好處主要是被流通環節瓜分了,部分農民實際上并未從中受益。對此,您有何看法?
李國祥(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應該說,相當一部分的農民還是從近一階段的農副產品漲價中享受到了實惠。因為,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上半年農民的收入實現了較快的增長,其中,畜產品收入的增長最為明顯。
不過,這里邊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一方面,農副產品的生產者獲得的收益沒有想像中的那么高,以豬肉為例,消費價格上漲了60%,但生產價格卻只上升了20%多,消費價格與生產價格的漲幅并不同步,可見,物價上漲的好處還是更多地留在了流通環節,也就是農副產品的經銷商手中。
另一方面,從表面上看,城市居民消費者的生活負擔加重了,但數據顯示,城鄉居民收入上半年還是在繼續擴大,可見,農民在本輪農副產品漲價中獲得的實惠沒有想像中的那么大。這也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一個問題。
國家給農民的補貼很大一塊被供應商賺走了
記者: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養豬戶、奶農和糧農、菜農確實未能分享到當前食品漲價所帶來的好處,甚至還有虧損。這里面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場方面的也有農民自身方面的原因,在您看來,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李國祥:我認為,部分農民在本輪農副產品價格上漲中沒有受惠的一個原因是農副產品的生產成本也上去了。拿養豬來說,在生豬和豬肉漲價的同時,豬崽和豬飼料的價格也經歷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因此,一些農民養豬的積極性不高。
同樣的,養奶牛的成本一直在上升,但是牛奶的收購價卻一直上不去,加上奶農在牛奶收購商面前缺乏議價能力,由此導致了部分奶農的虧損。由此可見,國內成本價格反應機制目前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鄭風田(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農業,包括畜牧業,作為一、二、三“產業鏈”的最底端,始終漲不過其他產業。每次漲價的最終結果是,其他產業,尤其是一些壟斷行業進行壟斷式漲價,一些行業協會甚至“聯盟”抱團漲價,而且漲幅遠遠大于農產品原材料價格的漲幅,最終吃虧的還是農業和農民。
我個人以為,每一次國家給農民的補貼,很大一塊被生產資料供應商賺走了。生產資料供應商看石油價格漲幅大,就推動農業生產資料漲價。這就需要國家來進行調控,讓農民多得一點,國家對農民要增加適當的補貼,同時應適當對化肥、飼料等農資產品的價格進行限制,讓農民收入不會下降得太厲害。
保護農民利益才是穩定價格的長久之計
記者:保護農民利益,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是落實國家“三農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面對當前農民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的現狀,各級政府該如何有所作為?農民自己又該如何應對?有哪些措施是切實可行的?
李國祥:就政府而言,不要人為地過度干預價格。應該在允許農副產品合理漲價的情況下,適當地提高城市低保標準,同時重點監管農副產品在流通環節中的漲價。當然,政府更要學會如何處理市場,維持價格穩定,從而建立起對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至于農民呢,應該具備更強的市場意識,關注市場信息和市場行情,做到能夠利用農副產品供求關系變化來進行生產決策,做到增產又增收。同時,農民的組織性程度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增強討價還價的能力。此外,農產品的期貨市場也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可以通過建立價值發現的機制來保障農民增產又增收。
鄭風田:農民難以從漲價中受惠的原因在于農民處于弱勢,而農民處于弱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農民過于分散,無組織力量,且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此,農民必須組織起來,成立專業的合作組織,從而提高他們在購銷環節中的談判能力,實際上,這也是歐美國家農戶們的一致做法。
同時,政府的角色也很重要,不應該只是在食品漲價的時候才緊張,才呼吁農民多生產,更應該在農民豐收,農副產品價格下跌的情況下,給予農民價格補貼,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才是保持食品價格穩定、防止出現較大波動的長久之計。(陳偉 方燁 郜國強 劉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