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日,河南省宜陽縣一名公安局長,因工作壓力過大而自殺。這位公安局長叫白山,在當地百姓中口碑良好。據悉,白山自殺與工作壓力過大,精神抑郁有著直接關系。長期處于高危險、高強度、高壓力“三高”狀態下的警察,因為缺乏心理壓力釋放和心理理療的場所,而背負巨大的精神壓力,一旦遭遇人生的一個節點必然導致悲劇的發生。
白山自殺事件,為警察的心理健康問題再次敲起警鐘。
2002年,宜陽縣公安局長高保中從崗位上調走,白山走馬上任。到任后的他以身作則,親臨第一線,與下屬同甘共苦,在30天內就破獲了6起殺人案,并因此贏得了好評。白山任內,宜陽縣公安局多次獲得了省部級榮譽,其中3人被公安部評為先進個人,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警察,1人榮獲二級英雄模范稱號,25人次被評為河南省優秀人民警察。任滿5年,今年7月份,白山接到了調令。
百萬警察面臨同樣壓力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教研室主任張振聲,對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問題長期進行研究,曾撰寫了《警察心理學》一書,據他研究發現:“在全國180萬民警中,有80%的民警心理壓力過大,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輕則一些警察對從事警務工作產生悲觀想法,重則導致警員心理產生障礙。”
2006年,華夏心理網對北京某公安分局民警做了一次詳細的心理調查,調查顯示,該區警察中,存在心理障礙的比例為51%,其中輕度心理障礙的占32%左右,中度心理障礙的占16%左右,嚴重心理障礙的占2%多。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心理學教授李迎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白山自殺的不幸悲劇,其實也折射出了警察界普遍存在的壓力過大而導致的警察心理健康問題。
李迎春分析,生活在客觀世界,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心理問題,但是警察的心理問題為什么比其他職業多?因為,警察在和平年代是一項最危險的職業,警察的心理問題一方面來自高風險、高負荷、高強度、高投訴的職業特點,另一方面來自于這樣心理問題的積累形成的派生的心理問題。
盡管這些年我國的警力得到了長足的增長,但是相對于13億人口的大國,卻只有180萬警察,這樣的配置僅僅是西方國家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警力還是相對不足的。
而有關的調查也顯示,我國的一線民警平均每天工作11至15個小時,平均3周才能休息一天。雖然一再改善但仍然待遇偏低。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由于工作強度增大出現了身體疲憊、軀體不適感,由于長時間投入工作,也影響了家庭夫妻關系、子女教育、老人的照顧、鄰里關系等;而執勤過程中遇到的搶劫、殺人等暴力事件,執勤中開槍射擊犯罪嫌疑人,執法過程中受傷等也都不可避免地使警察受到了強烈的刺激。
“社會對民警的高要求也給民警心理增加了壓力。”心理專家曹紛圓舉例說:“有困難找警察,這個要求太高了,公眾應當更體諒和寬容警察這個群體,警察不能也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
世界教科文組織專家、南京市都市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周正猷教授也曾指出,警察的職業特征最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作為武裝性質的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警察擁有在常人看來“令人生畏”的權力,但這同時意味著警察必定比常人面臨更多的誘惑和心理沖突。
多數警察對自身心理問題熟視無睹
有關調查顯示:遇到煩惱需要調節時,61%的民警目前只能靠自己開導自己,而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則悶在心里。
在公眾面前扮演硬漢形象的警察,即便有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時,“很少想到進行心理排解和治療。”事實上,近些年來,我國各級公安機關認識到了心理健康對每位民警的重要性,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
2000年5月,心理素質測試被國家人事部寫進《關于地方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實行統一招考》的意見之中。同年9月28日,深圳市公安局建立了中國內地第一家警察心理服務中心和第一條相關的心理熱線。
2002年4月,北京市公安局啟動首都刑警心理健康工程,全方位地關注一線警察的心理健康問題。2004年,公安部在公安信息網上開通了“公安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網站”,為民警提供隱蔽、自由的空間,也為專家及時有效地緩解民警心理壓力提供了一個咨詢輔導平臺……
然而,心理咨詢熱線卻經常遭遇“沉默”的尷尬。很多警察雖然打了電話,卻難以啟齒。在心理學家百般疏導下,最后還是選擇掛上電話。“我認為要打心理熱線來調節的人不適合干警察這一行。”一個不愿透露姓名的警察這樣說。他所在地區5年前就開設了相關心理服務內容,但即使在“非常郁悶”的時候,他跟身邊的同事也只是互相聊聊天來調節心情。
“這也是問題的一個關鍵所在。”李迎春說,雖然他早就在《遼寧警刊》上公布了警察心理咨詢熱線,但是至今接到的屈指可數的咨詢電話都是與家庭婚姻關系的處理以及子女的教育問題有關,尚無一人就自己的心理問題進行過咨詢。
李迎春指出,警察對心理問題自身往往存在偏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與己無關論,認為心理問題是一個手電筒,只是用來照亮別人的;二是無害大局論,認為心理問題可以自愈;三是職業特點論,認為做警察就必然出現心理問題。
而“正是這些偏見,使得警察的心理壓力愈積愈多,從而出現了‘量變不注意,質變止不住’的局面,甚至導致自殺的出現。”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專家夏學鑾教授認為,警察對心理問題的漠視,家庭和單位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他指出,相對而言,警察的情緒不對、行為異常等,家庭和單位是最先能觀察到的,后者有義務對前者進行及時的干預和挽救。“接連發生的警察自殺事件表明,在我國有效的危機干預機制并沒有建立起來。”
專家呼吁:警察的心理壓力狀況直接影響到警察素質的高低和警察戰斗力的發揮,關系到“保一方平安”和社會穩定的目標能否實現。應該從根本上減輕警察的壓力,同時建立危機干預機制,讓警察充分正確認識心理壓力的產生以及危害,鼓勵警察接受心理咨詢或理療,從而保證警察隊伍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