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是北京一所普通中學的體育老師,有件事讓他郁悶了很長時間:自己有30多年的教齡,又是高級教師,可他教一堂課的課時費竟然比一個剛畢業的本科生還低。
理由很簡單:這位剛畢業的本科生是所謂的“主課”教師。
這種情況不僅僅發生在普通中學。畢老師是北京一所重點中學的體育教師。在畢老師所在的這個以重視體育教學而聞名的學校里,其他科目的老師一般每周授課9~11課時,可體育老師卻是14~16課時,有時甚至達到18課時。即使是如此大的工作量,體育老師的收入也趕不上其他科目老師的收入,尤其是語文、數學、外語這樣的主課教師的收入。與相同職稱的主課教師相比,體育教師的課時費平均要少上六七元。
“心里真是感到不平衡啊!”一位體育老師說,“我們也要認真準備教案,也要上滿45分鐘的課,可收入就是比別人低!”
工作量大、收入不高以及邊緣地位,讓不少體育老師打了退堂鼓:一些體育教師想方設法跳出教育口,特別是不少骨干體育教師離開了教學崗位,流動到行政機關等其他部門,削弱了體育師資力量。
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古奇蹤等人組成的調查小組曾對北京等10個省(市)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體育教師隊伍很不穩定,流失率相當高。
事實上,幾乎所有學校的體育教師都缺編,可是,無論是學校還是體育教研組,都達成了這樣的默契:這個科目的編制,空著就讓它空著吧。
北京一所普通中學的負責人算了一筆賬:學校現有學生720人,從嚴格意義上說,體育老師的編制應該是三個半人。可是體育教師的課時費要低于其他一些科目,如果要保證體育教師的收入,只能讓三個人干三個半人的活兒。
北京一所普通中學的張老師告訴記者,他所在學校的音樂老師因為課時少,滿工作量一個月的收入也不過1500元左右,如果半個學期沒有課,音樂老師的月收入也就是八九百元。張老師自1999年畢業后便到這所普通中學教書,剛開始時月收入約為1200元,到2005年已經是2800元左右。
張老師不低的收入背后,是倍增的工作量。一所中學的負責人說:“體育老師每次上課與學生一起做活動,還要組織課間操和體育活動。一般科目老師一周12節課,在我們學校,體育老師一周16節課是正常的,20節課是中等的,一般來說一周要上22節課。”
“誰讓我們是學校的四等公民呢!”一名體育老師說,在學校,一等公民是語數外,二等是理化生,三等是史地政,四等是體音美。體音美更是習慣上被稱作“小三門”。
學校獎勵政策的傾斜也讓體育老師們感覺到自己被邊緣化了。
每到“五一”、“十一”長假或者是暑假,很多學校都組織教師外出旅游,算是對教師辛苦1年的獎勵。
“可是,這種名額的分配也要分三六九等。這與平常工作干得好壞無關,教什么科目是決定因素。”一名體育老師說。語數外老師肯定在保障的范圍之內,而體育老師經常處在“被遺忘的角落”。
即使是評獎項,體育也不受重視。張老師說,一般區里都會對各科的考試有個排名,體育也在其中。可是他所在的學校從來看不到體育的排名,即使他所教的體育滿分率相當高。其他的科目,比如語數外,只要不是排在最后三分之一部分,學校都會有金錢獎勵,數目還不小。
其他科目的老師多多少少都有在外面補課的收入,而這對體育老師來說則是不可能的事情。某所學校的物理老師畢業不到兩年,外面補課的收入每月就有五六千元。
城市學校的體育教師狀況相對而言還是好的。教育部學生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有關負責人說,農村很多學校沒有專職的體育老師,是班主任或者其他科目的代課老師在上體育課。實際上,正是因為這種流動性和不確定性,現在教育部門對全國體育教師的數量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數字。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學校領導建議: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所有的科目都向文化考試傾斜。如果把體育也納入這個領域,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的重視程度就會不一樣了。比如說,把考生的體育達標率作為評價學校的前提條件。
“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如果智力不佳是‘次品’,德育不佳是‘危險品’,但是體育不佳就是‘廢品’。”一位學校領導這樣形容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不止一所學校的老師這樣感慨:如果我們還不想辦法留住體育教師,提升體育教學的地位,將來誰來強壯祖國的‘花朵’?不能讓我們的學生都變成‘廢品’!”(記者 原春琳)
(記者注:應當事人要求,本文涉及的張老師、李老師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