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現場直播
首部中部藍皮書發布 中部經濟地位呈下降趨勢
中部六省平均開放度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20%
其GDP增長速度雖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遠低于環渤海和珠三角區域
26日上午,中部六省社科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首部中部藍皮書《2006年: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該藍皮書指出,與長三角、環渤海和珠三角經濟發展水平相比,中部在全國的經濟地位顯示出下降趨勢,2005年中部GDP增長速度達15.45%,雖然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4.04%,但是卻遠低于環渤海的22.73%和珠三角的35.26%。
我國中部地區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6省;環渤海包括河北、山東、遼寧、北京、天津等3省2市;長三角包括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臺州、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泰州、上海等16市;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江門、惠州、中山、肇慶、珠海9市。
近幾年,在國家大開放政策和擴大內需政策的影響和帶動下,中部地區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然而,與其他經濟板塊相比,中部地區的相對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卻明顯落后。其中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與西部的差距越來越小,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呈現出落后于西部的態勢。
與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近兩年,中部在全國的經濟地位確實顯示出下降趨勢,2005年與2000年對比,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中部GDP增長幅度分別為24645億元、18508億元、10756億元、17256億元,5年來中部地區GDP增長幅度分別比環渤海、長三角低7389億元、1252億元。從GDP增長率來看,最近幾年中部地區GDP增長率遠低于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西部地區,2004年以前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4年中部經濟大幅度增長,反超其他區域經濟增長率,但緊接著的2005年,中部GDP增長率又有較大幅度的回落,下降了6個多百分點,繼續落后于其他區域,落后于珠三角近20個百分點。
河南GDP總量與增速均居中部首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中部六省中,河南GDP總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總量占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達14.1%。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05年全國GDP為1823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9%。同年河南GDP為10535.2億元,占全國的5.8%,增長14.1%,高于全國4.2個百分點。從總量上看,河南GDP總量在全國居第5位。GDP總量高于河南的省份是廣東(21701.3億元)、山東(18468.3億元)、江蘇(18272.1億元)、浙江(13365.0億元)。中部六省中,河南GDP總量和增速均居首位。2005年中部六省GDP總量為37046.5億元,河南占中部六省的28.4%。河南不僅是農業大省,也是工業大省。
河南省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村。河南省是全國鄉村數量最多、農村人口數量最大的省份,也是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的省份之一。2004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83元。以行政村為單位看,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元以下的村有2217個,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4.6%;人均純收入1000至2000元的村有16854個,占34.8%;人均純收入2000至3000元的村有22587個,占46.6%;人均純收入3000至4000元的村有5767個,占11.8%;人均純收入4000元以上的村有1105個,占2.2%。總體來看,河南省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水平低,低收入戶多,貧困面大,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
湖北經濟快速發展,GDP總量居中部第二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2至2005年間湖北GDP平均年增長8.6%,處于較快的發展水平,2005年GDP總量居中部6省第2位,處于靠前的位次。但是發展優勢并不明顯。
2005年,湖北GDP總量為6484.5億元,2002至2005年間平均每年增長8.6%,經濟增長的絕對速度還是較快的。但是GDP在全國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為第12位,2004年甚至達到第13位。2001年末湖北GDP總量約為廣東44%,2005年這一比例下降為不足30%,表明與沿海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2005年湖北GDP總量居中部6省第2位,仍然處于靠前的位次,但是優勢并不明顯。2005年湖北GDP總量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4年增長11.4%,為1998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與中部地區其他省份相比,增長率卻最低。
藍皮書認為,總的來說,湖北省經濟快速增長,但經濟總量排位后移,“凹陷”特征明顯
湖南省工業增長緩慢 工業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工業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2005年湖南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卻居中部最末位。
藍皮書認為,工業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環節,現在湖南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初始階段,盡管經過多年的努力,工業比重還是較低,而且上升得比較緩慢。2005年,湖南的工業總產值為4341.88億元,居中部第3位;全部工業增加值為2199.91億元,低于河南的4923億元、湖北的2404億元,列中部的第3位;其增幅為15.3%,位居中部六省的最末位。2005年,湖南省規模工業增加值為1535.92億元,增長20.6%,其增加值和增長速度均處于中部六省的第4位。可見,工業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
安徽GDP總量居中部第四位 縣域經濟滯后成制約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安徽GDP總量和增長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是人均GDP卻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其中縣域經濟發展滯后成為重要因素。
2005年,安徽全省地區生產總值53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GDP總量和增長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四位,但從人均GDP來看,卻居中部最后一位,低于倒數第二位江西約842元。
有研究表明,中東部地區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經濟上,而是體現在縣(市)域經濟上。在近幾年的經濟強縣評選中,百強縣有向東部地區、向長三角地區集中的趨勢: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三大經濟圈集中了84個百強縣,而其中的47個位于長三角地區,占56%。浙江省從2001年開始,憑借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強縣遍地開花,進入百強縣的數量不斷增加,4年間增加了8個縣,2004年總數達到30個,主要分布在錢塘江流域、沿海一帶,其中有21個縣排在前50名。江蘇省4年來百強縣數量略有增長,2004年達到16個,但在前十名中,江蘇憑借強勁的蘇南板塊占了6個席位,綜合指數都超過80分。而中部地區只有河南2個,湖北、湖南、山西各1個,安徽省已連續4年無1個縣入選。與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比較:全國百強縣平均有近400家規模以上企業,安徽省10強縣規模以上企業平均也只有80~100個。2003年,安徽61個縣國內生產總值平均為28.81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370元,分別只及百強縣平均水平的17.7%和1/3。安徽10強縣平均地方財政收入1.855億元,人均水平249.21元,分別是百強縣平均水平的21.6%和46.2%。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縣城經濟的發展,而且是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2003年,全國百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395元,人均在崗職工工資收入15960元,城鄉收入之比為3∶1。同期,安徽十強縣平均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529元,只及百強縣平均水平的46.9%。
山西經濟發展居中下水平 GDP總量位居中部第五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山西GDP總量居中部第五位,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在中部地區居中下水平等。
2005年山西全省GDP為4121.2億元,占全國比重2.26%,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人均GDP為12283元,在中部居第1位;財政總收入757.9億元,增長4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68.2億元,增長40.8%,在中部居第4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914元,在中部排第2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91元,在中部排第4位;總人口3355萬人,就業人口1475萬人,總人口就業率44%,在中部排第6位;進出口商品總額為55.5億美元,占全國比重0.39%,在中部排第5位;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8億美元,占全國比重0.46%,在中部排第6位;對外經濟合作2.2億美元,占全國比重0.83%,在中部排第5位。可見,在中部加快崛起、全國競相發展的形勢下,山西加快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江西經濟發展處于滯后水平 GDP位列中部第六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江西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中部仍處于滯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為4070億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 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
藍皮書認為,在正確的發展戰略指導下,在“十五”時期,江西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實現了在全國和中部地區的位次前移。所以從縱向看,江西的發展是令人矚目的,但從橫向看,仍有較大差距,江西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中部仍處于滯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為4070億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 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財政收入425億元,列中部6省之末,只有湖南的57%,山西的56%,湖北的40%。從區域發展戰略上看,湖南與珠三角、安徽與長三角、河南和山西與京津唐經濟區的對接與融合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武漢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已見雛形,逐漸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而江西城市群構建卻尚在規劃之中。(閆昕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