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來源:國務院新聞辦圖片庫
12月5日,國家環保總局西南環保督查中心發出首份“督查通知” 環保督查直指地方保護
人民日報報道(記者 劉 毅):12月5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西南環保督查中心揭牌。記者從該中心獲悉,11月15日發生在四川電廠燃油泄漏污染長江事件,已被國家環保總局定為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并要求盡快查明原因,追究相關責任人。中心發出成立后的第一份“督查通知”。通知要求四川省有關部門迅速查明事故原因,查清事故責任,依法從嚴從快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并責成有關部門對事故查處過程進行跟蹤督辦。
今年7月,國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設立華東、華南、西北、西南、東北五大區域環保督查中心,作為環保總局派出的執法監督機構。
按照中編辦批復的環保督查中心組建方案,西南環保督查中心人員編制40人,是五大區域環保督查中心中最多的,監管區域為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國土面積占全國1/4,人口占1/6。原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秘書長馬寧出任主任。
在各大區域環保督查中心陸續掛牌成立的同時,國家環保總局公布了這樣一組讓人擔憂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為120.4億噸,同比增長2.4%;化學需氧量排放689.6萬噸,同比增長3.7%;二氧化硫排放量1274.6萬噸,同比增長4.2%。
半月之前的11月中旬,四川投資公司瀘州電廠輸油管線出現柴油泄漏,造成長江水體污染。現場指揮的馬寧發現事件中存在瞞報行為,實際柴油泄漏量為16.94噸,與最初報上來的380公斤幾乎相差50倍。國家環保總局把這一事件定為重大環境污染事件。
主要督查 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
據介紹,區域環保督查中心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地方對國家環境政策、法規、標準執行情況;承辦重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案件的查辦工作;承辦跨省區域和流域重大環境糾紛的協調處理工作;參與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與處理的督查工作等。
在現行體制下,地方環保局長由當地政府任命,往往出現環保局長“立得住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立不住”的現象。一些基層環保工作人員說,他們有三個“不敢查”:開發區不敢查,重點保護企業不敢查,領導不點頭的不敢查。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認為,在我國,環境保護的國家意志達到空前高度,明確而堅定的加強環境保護的政治基礎已經基本形成。但在我國已實施30多年的環保管理體制,一直存在一些難題。一是國家意志在層層傳遞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衰減,有時甚至出現“鏈條”中斷、國家意志難以落實的情況。法律規定的環保政策和約束措施在一些地方打了折扣。二是在這個體系中流轉的信息出現失真,國家難以獲得反映真實環境狀況和環保狀態的信息,使決策失去必要基礎。
一位地方環保局長對記者說,“不少地方追求的只是GDP增長速度和經濟總量,大上快上,很大程度上是以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
環保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建設項目投產同比增加,配套治理設施建設滯后;一些縣級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只有30%—40%,一些工業園區項目環評執行率不足50%。不少地方重經濟輕環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出臺限制環境執法的土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甚至入股污染企業,為污染企業和項目撐起地方“保護傘”。
治理模式 “強政府、大社會”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最近完成的“中國環境執政能力研究”課題認為,與中國的面積、人口和環境問題相比,國家環保系統人力薄弱。
這一研究顯示,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環保部門規模都非常龐大。美國環境保護局在華盛頓特區總部、10個地區辦公室和十幾個實驗室共雇用了1.8萬名員工;德國聯邦環境部在其位于波恩的總部有830名雇員,其3個直屬機構聯邦環境署、聯邦自然保護署和聯邦核輻射保護辦公室有1880名雇員。另外,德國16個州都有環境管理機構,德國基本法規定由州承擔政策執行的責任;日本環境省總部有1100多名員工,另外直屬研究中心和機構中還有幾百名員工。
夏光介紹,發達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從我國嚴峻的環境形勢和未來的發展前景來看,強調“強政府、大社會”的環境治理模式,增加環保人力、資源是必要的。簡單以“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套在環境保護這樣公益性非常明顯的公共管理事務上,所導致的公共利益損失可能遠遠超過由于增加這些機構而增加的財政支出數額。
按照環保督查中心組建方案,五大區域督查中心人員編制達160人,其支出都由中央財政承擔。江蘇省明年底之前將分別建立蘇南、蘇中、蘇北三個環保督查中心,廣東省等地也將成立區域環保督查機構……
在各大區域環境保護督查中心掛牌成立的同時,今年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幾成定局,重經濟輕環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痼疾難除,環保督查任重而道遠。
《人民日報》 ( 2006-12-06 第05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