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周景龍老家在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新村,木工手藝不錯的他七年來輾轉于省城合肥的各個建筑工地上,只有農忙的時候回老家幫把手。
在周景龍的老家新村,比他低一輩的外出務工年輕人卻已經失去這樣頗似“候鳥”的打工規律。
“他們打工基本上都是進工廠,有紀律,不會按農時季節性地回鄉。”周師傅這樣說道。
像周師傅村里的年輕人這樣,更加專職地進城務工,代表的正是目前中國農民工的變化之一,此前由國務院研究室牽頭進行的中國首次農民工狀況調查顯示,中國農民工正在悄然發生三大轉變,由亦工亦農向全職非農轉變,由城鄉流動向融入城市轉變,由謀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轉變。
據統計,2004年中國外出務工6個月以上的農民工已占總數的81.3%,而農村的年輕一代事實上已經脫離農業生產。“農閑時務工,農忙時務農”的規律不再。
全職務工使得周師傅村里的“晚輩”們有更多的時間在城市工作、學習、生活,周師傅認為自己和這些年輕人存在差別,因為他們“越來越像城里人了”。此外,數據還顯示,目前中國近2億的農民工平均年齡為28.6歲,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三分之二,在農村屬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
長期調研農民工問題的安徽省社科院專家王開玉指出,年輕一代農民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極強,進城務工不再僅僅為掙錢,而是更向往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對尊重、平等和社會承認也有更多的企盼。
浙江東陽市巍山鎮二村的趙海波從17歲離家到現在,已有13年的打工經歷。已在合肥一家建筑公司擔任施工負責人的趙海波3年才回老家一次,可是“農活幾乎都不會,回家都是探親去的”。
常年生活在大城市里的趙海波工作之余會和朋友們一起“下館子”、唱KTV、看電影,平常生活并無異于城市里各式各樣的“上班族”。
作為城市勞動力中最年輕的群體,趙海波這樣的年輕農民工不僅是生產主體而且是消費、儲蓄主體。國情專家胡鞍鋼曾就此指出,如果農民工們能從農村消費轉型為城市消費,就能帶動對住房、醫療以及對城市基礎設施的需求,這樣一來對擴大內需無疑是有利的。
盡管已習慣了城市生活,對于依法維權、尋求平等也逐漸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但困擾趙海波們的問題仍有很多。子女就學、社會保險、戶籍障礙都使他們對最終在城市“落地”心存疑慮。
興致勃勃地描述過自己與城里人幾近相同的生活后,已過而立之年的趙海波收斂了興奮的表情,謹慎地聲稱:“我的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我現在也得算個農民。”
為盡早使農民工享受到更多平等,直至更便利地在城市落戶,中國一些省份開始考慮出臺新的地方政策,取消暫住證制度代之以居住證制度等都在探索之中。(蔡敏馬姝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