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個迷宮,普通百姓似乎永遠看不清CPI統計數據與自己真實生活感受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昨天,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教育、醫療類價格走勢,未能反映不合理的價格收費情況。這也讓一直以來困惑政府、學者、百姓三方的CPI迷局再度成為焦點話題。
居民消費形態轉型加速
長征以它特有的戰爭魅力,不僅在中國人民心中產生無窮盡的精神力量,而且就像是最完美的神話突破時代的國界,在世界上廣為傳揚。
“統計結果與居民實際感受差距懸殊,是否在統計過程中就出現了‘失真’現象,這個話題在統計學界也很難有定論。”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導陳維說,“我個人認為,目前,CPI的數據,的確沒有完全反映出居民消費行為對其收入效應的影響程度。”
陳維說,CPI的統計涉及了與居民生存、生活最為緊密相關的項目,例如食品、交通、通訊費用等,但由于近年來居民消費形態轉型速度加快,服務類領域的統計數據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
在陳維看來,各個分類項目所占權重的多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醫療改革、教育改革之后,這些原來國家供給性質成分較濃厚的公共產品要由個人承擔很大一部分,因此這些服務類產品的消費對居民收入效應影響加大了,但在CPI統計中的比重仍然相當弱。”
在陳維看來,居民消費所占的比重最大、價格上漲最快的消費支出項目,無疑就是教育和住房,而醫療消費屬于一個相對被動的項目。在CPI統計中如何更好體現這些項目,仍是一個難題。
增加專項統計數據發布及透明度
居民消費形態轉型加速與CPI統計之間如何做到平衡,也一直困惑著學界。
有學者認為,目前國內CPI體系,無論是權重上,還是分類項的計算上,都沒有完全反映居民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動情況和變動水平。相對主流的一個學術觀點是,應該調整CPI“籃子”中各個具體統計項目所占的權重,從而使得統計數據能夠相對貼近現實生活。
然而,在陳維看來,CPI統計項目權重的簡單調整并不一定能夠完全達到預期效果。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加速轉型時期,居民消費形態也會隨之不斷變化,而如果各個分類統計項目在CPI統計中權重調整過于頻繁,則不利于其延續性與可比性。
陳維表示,鑒于CPI是一個綜合指數,百姓并不了解這個“籃子”中究竟裝了哪些東西,很多時候與自身感受的偏差程度較大。
“地方政府和權威的統計部門可以適當增加專項數據的發布,比如根據一定指標編制教育消費指數、醫療消費指數等,來反映一定時期對居民收入的影響程度。”陳維說。
但在陳維看來,由于教育、醫療改革所帶來的“遺留”問題,并不能夠完全通過CPI統計方式的自我完善來解決,諸如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報告中所提出的教育、醫療亂收費導致CPI失真的問題,這也是經濟轉軌過程中必然遇到的難題。(第一財經日報 王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