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19日,第四次“一流大學建設系列研討會”在安徽合肥舉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國內9所知名大學的校長聚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縱論一流大學建設。校長們認為,在建設一流大學的進程中,中國大學亟待走出“重大樓輕大師”、“重數量輕質量”、“重分數輕能力”這三大誤區。
大樓里面無大師 教師都用“自己人”
“重物輕人”危害多
“大師是大學之魂。我們目前最缺的是大師和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團隊。”研討會上,浙江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衛的話引起了校長們的共鳴。
楊衛說,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具備大樓、大師、大學精神三大要素。他解釋說,世界一流大學不僅要有大樓,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一個由學術泰斗(諾貝爾獎及其他領域最高獎獲得者)、學術領袖(學會、協會、學術期刊領導人)、學術權威(高引用學者)等組成的教師人才梯隊。在這方面,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最大。
然而,目前中國大學建設中“重物輕人”的現象還很普遍,師資隊伍建設的緊迫性并未成為共識。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說,調查顯示,內地高校六成教師畢業于本校,日趨嚴峻的近親繁殖現象危害了大學的創新能力。朱清時分析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作怪是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從導師的角度講,把弟子留在跟前,辦起事來更方便,有利于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擴大影響力;從學生的角度來說,留在導師身邊,凡事都有人“照應”。
針對這種現象,朱清時建議以幾所重點高校為核心,將兄弟院校聯合起來,相互推薦研究生和新教師,聯合進行教改,以加快教師隊伍的流動。
考核過度量化 心態過于浮躁
“重量輕質”不可取
“中國大學不能過度追求各類指標,浮躁發展,應該創造更寬松的環境。”研討會上,大學校長們一致認為,中國大學應該克服浮躁,回歸大學本質。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鄭南寧分析說,中國一流大學建設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吸引全球最優秀的師資。二是校內管理體制落后,考核辦法過于簡單化,必須改進后勤、學生和教務部門的管理方式,改變嚴重制約學校事業發展的工作量化考核機制。
過度追求指標的考核體系換來的只是“泡沫式”的數量增長,犧牲的是質量,甚至會催生學術造假。鄭南寧提醒,中國大學不能過度追求發表論文數、獲獎數、研究經費數等各類指標,浮躁發展。“大學的價值在于培養人才和學術研究,在于源源不斷地支撐國家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建設。因此,應該給中國大學更寬松的環境、更多的資源和經費投入,讓中國隨著國力發展和社會進步,水到渠成地出現世界一流大學。”
考試分數定終身 單憑成績論英雄
“重分輕能”要不得
“作為研究機器人的學者,我希望機器越來越像人。但作為一名校長,我更擔心中國的教育把孩子培養成機器人,甚至是‘病態’的機器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語出驚人。“這不能怪我們的孩子,”他說,“關鍵是現行的‘一考定終身’的人才選拔制度。”
復旦大學副校長張一華也表示,中國目前“單憑成績論英雄”的高考招生制度,不利于學校招收優秀學生。“不但本科生如此,研究生考試也要改革。”張一華說,不少本專科學生把考研當成逃避就業的最佳途徑,有的本專科學校甚至專門組織考研班。在這種應試教育的模式下,選出的學生綜合素質不一定優秀。
校長們認為,中國的大學要想跨進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不僅要有一流的教師,也要有一流的學生。而要選拔出真正的一流學生,必須對現有的招生制度進行“改良”,不能光憑考試分數選拔,還可以通過自主招生,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有創新思維和突出能力的學生選入大學。
據介紹,“一流大學建設系列研討會”旨在推動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由國內最知名的9所高校共同發起,自2003年起每年召開一次。《人民日報》 (2006-09-20 第11版) (記者何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