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審計署6管齊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審計已開始 -周五滬指午盤收于4162.97點 "全民炒股"言過其實 基民熱情不減 -奧運空氣質量將實現五省聯保 水利部急調長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將嚴懲高校"體制外"招生 民辦高校招生收費成監察重點 -外資正式進入中國鐵路運輸領域 中國鋼鐵并未沖擊國際市場 -國稅總局:可能重創股市 短期不征資本利得稅 不會取消利息稅  -"鑫諾三號"衛星上天 "長征"火箭完成百次發射 可發射飛船和衛星 -全國治理商業賄賂未達預期 專項工作延期 公務員處分條例實施 -中國即將公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財政部調整商品進口關稅 美將對我銅版紙征最高99.65%反傾銷稅
中國圖書出版進出口呈明顯逆差 差額達1.3億$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8 月 28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2006北京國際出版論壇在北京開幕

李冰:傳統出版業正在遭遇新技術挑戰

于永湛:網絡書店將有更大發展空間  

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共同主辦,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承辦的“2006北京國際出版論壇”,2006年8月28日在北京凱賓斯基飯店舉行。

記者了解到,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出版論壇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下,已經成為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一張重要名片。論壇會聚了國際出版界許多經營人士,探討國際出版業最前沿的問題。

據主辦方介紹,論壇在反映國際出版同行對中國出版業強烈關注的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出版業渴望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意愿和追求。新聞出版總署對外交流與合作司司長張福海指出,“我們搭建了一個平臺,大家用智慧和信任將其變成了出版界的盛宴,大家的積極參與,使前兩屆的論壇得以成功舉辦,并且第三屆論壇帶給人們更多的期盼。”

本屆論壇把目光聚焦在新技術對出版業的影響上,張福海希望“通過大家的智慧碰撞,使我們能夠較為清晰地勾勒出出版業的未來走向。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資格關乎我們的未來,但是新技術卻有足夠的分量,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出席論壇的領導和演講嘉賓是: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于永湛先生,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李冰先生,中宣部出版局局長張小影女士,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簡?弗里德曼女士,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全局出版總裁魯迪格?格鮑溫先生,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陳萬雄先生,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長劉志鵬先生,亞馬遜公司高級副總裁麥森納先生,谷歌公司全球副總裁昂衛特先生,浙江新華書店集團總經理周立偉先生。(陳山)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于永湛表示,對于中國圖書進口體制很多人存在誤解,認為諸多限制阻礙外國圖書進入。但實際上,中國現在出版業對外交流很活躍,每年圖書、報紙、期刊的進口呈兩位數的增長。每年進口的出版物、報紙、圖書、期刊的用匯額已經超過了1.5億美元,進口的數量1400多萬的品種,而同期出口的數量只有800多萬種,收匯只有2000萬美元左右。所以,實際上中國圖書出版物的進出口目前還呈現出明顯的逆差狀態。這些數據表明,現在中國出版業和外界的貿易正在非常正常、有序地開展,中國現行的管理政策是有利于中外出版交流的。(武越明)

附1:    

新技術與出版業的未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  于永湛

2006828日)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在這秋風送爽的美好時節,我們又一次相逢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相聚在北京國際出版論壇。在此,請允許我代表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向光臨本次論壇的演講嘉賓和來自海內外出版界的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感謝。

求新求變求發展是出版業永恒的主題。仔細觀察,我們發現這些年出版業的變化速度之快大大超乎我們的想象,究其原因,則源自于新技術的誕生和推動。新技術在給我們帶來不間斷的驚喜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困惑和難題。新技術已逐漸成為世界出版業關注的焦點,成為出版業最前沿也最無法回避的課題。如何因應新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趨利避害,需要動用全世界出版人的共同智慧。本次論壇的主題就定位在“新技術與出版業的未來”。它反映了我們對這一世界性課題的強烈的求解欲望。今天的演講嘉賓,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產業精英,都對新技術與出版業的恒久關系給予了長期關注,是求索這一問題的先行者。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他們的演講會給我們的聽眾帶來全新的感受和心智的啟迪。

今天的演講,我準備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對新技術與出版業未來的認識,以及中國出版界在新技術的應用上所進行的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考慮到國外來賓對中國出版業發展狀況的關切,我首先從三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出版業的有關情況。

一、中國出版業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中國出版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包括圖書、報紙、期刊、音像、電子、網絡六大出版和發行、印刷、光磁儲存三大行業的出版行業,總體發展態勢良好。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圖書、報紙、期刊等三大傳統出版業持續發展,特別是品種增長很快, 我國書報刊出版總量已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國共有圖書出版社573家(包括副牌34家),出版圖書222473種(其中新版圖書128578種),圖書總印數64.02億冊(張);出版報紙1931種,報紙總印數412.6億份;出版期刊9468種,期刊總印數27.59億冊。二是音像、電子和網絡出版增長迅猛,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并具備了一定的產業規模。2005年,全國共有音像出版社341家,出版錄音制品16313種、2.3億盒(張),錄像制品18648種、3.86億盒(張)。全國共有電子出版單位198家,出版品種達到6152種,年出版光盤14008.97萬張。三是印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競爭力不斷增強,復制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中國現有印刷企業9.7萬家,光盤復制和生產企業135家。四是出版物發行業形成多元化格局。共有國有、民營、外資、合資發行企業網點16萬家,網絡遍布城鄉。連鎖經營與物流配送、網上書店等新型發行業態已經形成并迅速發展。

不斷繁榮發展的中國出版業,在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其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不斷提高。出版業在中國不少省份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據2004年首次組織的對全行業實現增加值的統計,2003年全行業增加值約為1939.7億元,約占當年全國GDP117251.9億元的1.7%,占第三產業增加值38885.7億元的5%。最新的中國國家經濟普查表明,出版、印刷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GDP比重不斷上升。出版業已經成為中國目前最為看好的行業之一。

然而,在看到中國出版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中國人均出版物占有量還比較小,多年來人均購書量一直徘徊在五冊左右,報紙每千人天份數不到100份,期刊人均每年只有兩本多,光盤人均只有半張。而且我們在國際出版市場上占的份額還很小,影響力也不大;出版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還不是很強。因此,我們現在只能說是一個出版大國,而不是出版強國。中國出版業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二、中國出版業的主要對外政策

中國政府一直在認真地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所作的各項承諾,并依據排定的時間表,不斷擴大出版業開放的力度。目前中國出版業的對外政策主要有以下內容:

在分銷領域,根據《外商投資圖書、報紙、期刊分銷企業管理辦法》、目前中國允許外商投資設立圖書、報紙、期刊、電子出版物分銷企業,從事國內(不包括港、澳、臺)版出版物批發和零售業務。

在印刷領域,允許外商在華投資設立印刷企業。在包裝裝潢印刷方面,允許外商在華設立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印刷企業;在出版物印刷和其他印刷品印刷方面,允許設立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印刷企業,但中方投資者應控股或占主導地位。經我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門批準,境內印刷企業可以接受委托印刷境外出版物,但印刷的境外出版物需要全部運輸出境,不能在境內發行、散發。

在出版物進口領域,根據《出版管理條例》的規定,出版物的進口業務,由依法設立的國有獨資的出版物進口經營單位經營。根據《訂戶訂購進口出版物管理辦法》,國家對進口出版物的發行實行分類管理,對進口報紙、期刊和限定發行范圍的進口圖書、電子出版物等實行訂戶訂購、分類供應的發行方式;對非限定發行范圍的進口圖書、電子出版物實行市場銷售的發行方式。根據上述規定,在境外出版的圖書、報紙、期刊、電子出版物在境內銷售的唯一合法途徑是,通過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批準設立的出版物進口經營單位辦理進口手續,然后由出版物進口經營單位按照規定的方式在內地發行。

在出版領域,中國鼓勵境外出版單位同國內的出版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如圖書版權買賣,圖書的單項合作出版等。經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境內科技類期刊出版單位可以與境外出版機構開展版權項目合作。但目前在出版方面,我國還不能允許外商投資出版領域,即不允許外商直接投資或參與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的編輯、出版工作。

三、中國高度重視版權保護工作

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加強版權行政執法,不斷健全版權法律法規,積極開展各種形式宣傳活動,努力完善版權服務體系。可以說保護知識產權工作在各個方面均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目前,中國政府部門使用正版軟件工作進展情況良好,截至去年年底,省級人民政府軟件正版化工作已全部完成,95%的地市級人民政府實現了軟件正版化的工作目標,企業軟件正版化工作也在開展之中。今年上半年開展的出版物市場整治行動中,共立案查處各類侵權盜版案件1.2萬余起,共收繳各類非法出版物5553.8萬件,其中盜版音像制品3356萬件,盜版教材教輔讀物361.1萬件,盜版計算機軟件及電子出版物370.3萬件,走私光盤305萬張。處罰違規出版物店檔攤點2.2萬個,取締關閉非法出版物店檔攤點1.5萬個,取締關閉非法印刷企業743家。查獲非法光盤生產線6條,在中國境內查獲的非法光盤生產線總數累計達到223條。

今年年初,我們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查處違規光盤復制企業專項行動,共清查了涉及18個省區市的48家光盤復制企業。經認真核查,對14家確有違規復制行為的光盤復制企業依法進行了行政處罰,其中,6家企業被吊銷復制經營許可證,8家光盤復制企業被責令停業整頓。通過此次專項行動,整頓了光盤復制秩序,打擊了非法盜版活動,保護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顯示了中國政府保護知識產權,履行國際承諾的決心。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反盜版百日行動”,力度更大,行動更為迅速,并已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我們所采取的這一切措施,所進行的各種努力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保護我們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我們的未來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下面我們轉回本次論壇的主題。談以下三個方面。

一、新技術與出版業的未來——我們的基本認識

自從公元2世紀初中國東漢時期蔡倫發明造紙術,以及公元11世紀北宋時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并應用于出版業以來,技術創新就開始在出版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并且一直是出版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千多年來,世界各國的出版業者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共同努力,不斷推動出版技術的更新發展,并由此帶動世界出版業的持續繁榮和發展。尤其是過去的十多年,隨著數字,網絡及通信技術的發展,新技術對出版這一內容產業的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一方面,新技術給出版業帶來了許多新的機會,增強了出版業的競爭能力與競爭優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高新科技極大地提高了傳統出版業的經營水平。數字技術正在通過出版物的載體形式、傳播方式、管理手段、營銷服務等方面,已經而且正在加速對傳統出版業產生革命性影響。如出版發行業的信息化,數字出版,按需印刷,網上書店,網絡營銷等。傳統出版業借助高新科技的手段,降低了成本,擴大了規模,提高了效率,經營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二是數字技術極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市場空間,并已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建立在非紙介基礎之上的在線出版已經形成新的商業模式、產品形態和業務結構。當然在大眾出版,教育出版和專業出版這三大出版領域中,新技術的影響的廣度與深度是有很大差異的----在專業出版領域,數字出版的優勢已初步顯現,形成了新的商業模式,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在座的很多國外專業出版集團的收入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基于數字化的在線出版銷售;而在教育出版領域和大眾出版領域,基于新技術的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之中。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也給出版業特別是傳統出版業帶來巨大的挑戰和很多的不確定性。可以說,當今出版業面臨的競爭與挑戰是十年前不可想象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一是新技術極大地降低了出版發行的進入門檻,新的傳播方式導致傳統出版發行角色邊緣化。在傳統的信息傳播格局中,離開出版社的策劃、組織,圖書的生產工作就無法順利進行,知識由作者向讀者的流動也就沒有可能。而數字出版技術出現之后,任何一個具備基本計算機知識和上網條件的人在理論上都可以成為出版者,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出版社不再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書店也不再是圖書流通中必然的環節。這無疑使傳統出版發行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傳統出版業的生存空間被大大擠壓。

二是數字出版的發展必將對傳統的紙質圖書市場構成威脅。在一些特殊的市場領域,比如信息服務和工具書領域,數字出版由于其特有的檢索方便、易于更新和價格低廉等特點,將對傳統出版物構成巨大威脅。隨著無線上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的檢索優勢將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此外還必須注意的是手機技術的發展,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以查詢為主要功能的數字出版物必將會分流相當一部分傳統工具書和資訊類圖書的市場。

是新技術給出版業“內容為王”的金科玉律賦予了新的含義,即誰對內容資源擁有更強的集約整合能力,誰就擁有更大的市場控制力。由于下面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互聯網出版要求出版資源相對集中,傳統出版單位自身擁有的資源一般不足以支撐網絡出版業務;其二,互聯網出版投入大、周期長、風險大,傳統出版單位受體制和機制的制約,難以駕馭。在向網絡出版轉型的過程中,基于技術和平臺的內容集成商將比分散的基于內容原創的傳統出版商擁有更大的優勢,前者是綜合的內容運營商,而傳統出版社只是內容提供商。一旦內容集成商形成品牌和平臺效應,則其向上游原創出版延伸就會變得十分容易。傳統出版如果沒有相應的對策,在未來的網絡出版格局中勢必將處于不利的地位。而傳統發行在網絡出版的世界里則面臨更大的生存危機,因為網絡出版生來就是去渠道化和去中介化的。

四是互聯網上的免費內容對基于賣內容的出版發行業形成了一定沖擊。我們留意到國際同行在這方面的一些憂慮和擔心。他們認為日益增多的互聯網免費內容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眼球,使傳統出版業的讀者在不斷流失。尤其是異軍突起的超級搜索引擎以及他們對圖書館和出版業雄心勃勃的數字化計劃,不僅對傳統出版業的知識產權制度構成了一定挑戰,使主要以提供內容為主的傳統出版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也通過廣告銷售等商業模式改變傳統出版業基于內容銷售的商業模式。國際同行尤其擔心超級搜索引擎是否會利用其即將建立起來的數字化圖書數據庫形成他們在一些文化領域中的壟斷。對此,我們也給予了密切的關注。

二、中國出版業對新技術的應用初見成效

我國是互聯網和手機等新技術應用的消費大國,截止20067月,我國網民達1.23億,移動電話用戶超過4.4億。我國對新技術對出版等內容產業的影響和應用非常重視。在今年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中央領導同志在講話中明確提出要著力調整行業結構,積極采用數字、網絡等高新技術和現代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的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模式,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延伸服務領域,拓展服務內容,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文化博覽、動漫游戲、數字傳輸等新興產業。推動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移動通訊的互動融合。

作為國務院新聞出版行政管理機關,新聞出版總署管理的范圍既包括圖書、報紙、期刊等傳統類出版物,也包括電子、音像和網絡等新興的出版物。可以說,我們對不同出版形態之間相互競爭、沖突及融合的態勢,有著十分深刻的體會。因此,我們不僅鼓勵傳統出版發行業積極應用新技術,積極應對互聯網及數字技術的挑戰,還出臺系列產業政策和法規來促進和規范新興的互聯網出版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出版發行業信息化水平有很大提升。多數出版社在出版資源整合、編印發業務管理平臺和客戶服務方面引進了信息系統。一些領先的出版社還引進了ERP系統,把選題、編輯、材料、倉儲、印刷、發行、財務等各個環節通過一個綜合系統進行管理。絕大多數出版社都建有自己的門戶網站,用于網絡營銷。相對于出版,我國發行領域信息化的步伐更早更快,因為中下游的發行比上游的出版要處理多得多的圖書品種,緊迫性更高。如今,大多數書店都配有POS系統,而且直復連鎖網絡技術,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等都有相當成功的開發與應用;網絡書店也非常活躍,像許多國家一樣,網上圖書銷售每年都以超常的速度在增長。

我國網絡出版也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國網絡出版的產值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學術文獻數據庫、網絡期刊、網絡圖書、網絡游戲出版物、網絡文學讀物、網絡教育讀物、網絡音像出版物、網絡動漫作品等出版類型。2004年我國網絡出版收入達35億,帶動相關產業(如IT、通信、媒體、教育等行業)預計達250多億。我們培育了一批網絡出版企業,建立了網絡出版隊伍。2003年,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50家單位從事網絡出版業務。從實際情況看,全國涉及互聯網出版的網站約3.5萬家,網絡出版從業人員總數超過10萬人。我國的網絡出版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產業鏈正在逐步形成。部分網絡出版領域,比如網絡游戲出版、網絡學術和網絡文獻出版等方面,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特別是網絡學術文獻出版已具規模,逐步形成良性循環。我國的網絡學術文獻出版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我國開始出現了網絡學術文獻全文電子版內容在互聯網上傳播。截止到2003年初,通過網絡出版的學術文獻,折合量達到5800萬篇,約3000億字。我國1994年以來紙質學術期刊中,網絡出版相對覆蓋率超過99%。目前,實現了7582種紙質科技學術期刊內容全文的網絡同步出版。2002年我國網絡學術文獻出版規模達到1.5億元,2005年近5億元,年呈兩位數增長,網絡學術文獻出版產業鏈正在形成。由傳統學術出版、信息資源采集、信息資源建設、網上信息服務等環節構成的產業鏈保證了整個產業運行的良性循環。傳統出版社開始意識到網絡出版的機會與挑戰,開始思考和制訂數字內容資源建設和網絡出版戰略,積極探索基于網絡和新技術的出版模式。此外電子圖書出版也形成一定規模,目前我國有四大電子圖書出版商,由于他們較早進入了電子圖書出版領域,并形成了較強的對圖書資源的數字化整合能力。將全國500多家圖書出版社、120多萬種圖書資源進行了數字化整合集成,成為中國電子圖書出版的主導力量,僅四家公司電子圖書已經占據了全國電子圖書市場的90%。

三、改革與創新是應對新技術挑戰的根本出路

盡管中國出版業對新技術的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程度不同地制約著出版業對新技術的應用和網絡出版的健康、持續和快速發展。比如觀念滯后,數字鴻溝,版權困擾,資金短缺,資源流失,人才匱乏等等。

新聞出版總署作為中國出版發行業的主管機關,針對目前存在的這些主要問題,將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采取進一步加強管理、促進發展的措施和辦法:一是健全和完善互聯網出版管理法規,嚴格依法管理。二是制定網絡出版產業發展方針、政策和發展規劃,為產業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三是加強互聯網出版內容建設,抓好一批重點網絡出版工程,包括各種出版資源數據庫建設,促進網絡出版繁榮發展。四是強化內容創新。要注重內容創意、載體形式、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創新,充分發揮新技術的優勢,特別要下功夫開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國的優秀作品,推動中國出版走向世界。五是加快出版發行體制改革,努力培育新型市場主體,推動出版單位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提高競爭力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新技術給傳統出版發行業帶來的挑戰和壓力,將逐步演變為出版發行業進一步發展的機遇和動力。只要我們及時跟蹤研究新技術發展趨勢,發揮傳統出版發行業不可替代的優勢,積極探索新技術與內容有機結合的商業模式,抓住新技術革命這一歷史機遇,趨利避害,與時俱進,中國出版業的未來就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作為同行,我們又共同從事著出版這一不斷給人類帶來智慧和進步的神圣事業。在過去的歲月里,我們大家通過各自的努力,共同構建了世界出版業的輝煌大廈。今天,當新技術的潮流襲來的時候,我們更有必要攜起手來,加強交流,增進合作,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昂首闊步,迎接出版業更加燦爛的明天。

再次對各位演講嘉賓表示衷心感謝!

預祝各位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諸事如意,滿載而歸!

謝謝大家!

附2:   

在“2006北京國際出版論壇”上的演講

 

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來自各國的嘉賓表示熱烈歡迎!

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已經舉辦了13屆,國際出版論壇也已經舉辦了3屆,在這個交流平臺上,大家展示出版成果,共同探討出版業的發展問題,感受到了相聚的愉快、溝通的愉快,因此這個博覽會和論壇也就越來越有吸引力。

這一屆論壇的主題是“新技術與出版業的未來”。這確實是當今出版業不能不認真討論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四大發明的故鄉。中國人曾最早發明了先進的造紙技術。造紙術在公元7世紀傳到印度,后來又傳給阿拉伯人,直到12世紀傳到西歐。中國人還比較早地使用了活字印刷技術。據考證,采用印刷方法制作的第一部完整書籍來自中國,印刷時間是公元868年。9世紀,木板印刷在中國已相當普遍,帶來了當時圖書印刷業的繁榮。中國在出版印刷技術上不但有著令人驕傲的過去,在后來的技術發展中,也沒有落伍。例如眾所周知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其創始人王選院士和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制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中文的圖書、報刊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引發了中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技術革命,徹底改造了中國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技術。之后,他又相繼提出并領導研制了大屏幕中文報紙編排系統、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統、遠程傳版技術和新聞采編流程管理系統等。這些成果在中國乃至整個華人社會得到迅速的推廣應用。

上面說到的這些出版印刷技術生產出的成果都是紙質的傳統書報刊。我們還必須正視的一個事實是: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文化領域,新技術已經帶來了人們文化消費方式不可忽視的變化。這里我想起今年在全球熱映的美國影片《達·芬奇密碼》中的一個情節。在《達·芬奇密碼》的原著中,男主角羅伯特·蘭登是專程跑到一所大學圖書館去搜索信息,而在電影中則改成了向公共汽車上的男孩借了一部能上網的手機搜索信息。電影導演的這個改編,很時尚,也很符合當今的生活。如果說過去人們主要通過傳統的報刊獲取信息的話,那么今天人們在閱讀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選擇,比如互聯網、手機、PDAPC等等。

傳統出版業的發展遭遇了新技術的挑戰,而且挑戰是十分嚴峻的,它使傳統圖書的銷售量或盈利回報蘊藏著潛在的危機。來自五月份的美國圖書博覽會的消息說,近時期傳統圖書的銷售量有的報出下降數字,有的上升的趨勢明顯減緩。與傳統圖書業疲軟相比,電子圖書市場卻呈現出另一番如火如荼的發展景象。2002年以來,電子圖書及出版物每年都在以兩位數字增長,雖然與傳統圖書銷售相比,電子圖書的銷量所占的比例還比較小,但是其發展的速度與規模卻很驚人。

我們看到,隨著電子內容的制作技術與傳播手段日趨成熟,上網閱讀以及網絡購書日益活躍。電子圖書網上采購既方便又快捷,不再需要等候時間,人們可以免去奔波圖書館、資料室的辛勞,隨時隨地通過網絡獲取所需要的資料。甚至人們只需把所要看的、厚厚的圖書下載到小巧的閱讀器上,便可以隨時隨地感受數字閱讀的方便和魅力。另外,與傳統圖書相比,電子圖書凸現各種新閱讀功能,一些電子出版物具有多種語言支持或附有聲音與視頻。不久前一位美國著名出版商宣布:他們正在與電視制作部門合作,將書制作成能夠在電視、DVD、網絡及移動裝置上播放的電子出版產品。

新技術對傳統出版業造成的沖擊,也引發了抗爭。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谷歌搜索引擎公司與全美出版協會產生的矛盾。此案被喻為新舊經濟的碰撞,這場爭斗也令業界人士深思。許多人認為,無論傳統書商是否愿意接受,數字化與網絡這一新興閱讀媒介與閱讀方式,已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新潮流。我們也許可以說,人類歷史上很少有一項技術像互聯網那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有如此快速的發展。如果以5000萬用戶為基準作一個統計,達到這個用戶數字,電話用了55年,廣播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而互聯網只用三年就超過了5000萬用戶,總共不到八年就達到3億用戶。目前,中國的網民最保守的統計也有1億多。今年4月發布了一個“第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該調查也證實互聯網帶來的讀者閱讀方式正在轉型。調查指出,我國國民上網閱讀率從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7年間增長了7.5倍。在新的大潮來臨之際,我們不能漠視,不能抵制,要對新技術與圖書業的未來發展保持高度的清醒和敏感,積極應對,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對于出版商來說,與搜索引擎商家的合作至關重要。搜索服務為出版商帶來的不只是一般意義擴大知名度等宣傳手段,而關乎其今后全球市場拓展與發行渠道。積極地鏈接到網絡,通過這些網絡上搭建的國際化信息平臺,讓更多的讀者能夠及時從網上看到各類題材的書訊并直接有償閱讀和購買,這應該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另一件應該做的事情是出版電子書。“電子書”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狹義電子書指的是手持閱讀設備,而現在人們把數字化的圖書統稱為ebook。早在幾年前剛剛出現時,人們驚喜于它的便捷,但由于閱讀器的價格、閱讀習慣、版權、圖書資源等問題,“電子書”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出版社很難下決心投資于市場前景尚不清楚的這種新型圖書。隨著信息技術和硬件設備的發展,電子書的發展步伐加快,今年4月份,IDPF發布了2005年美國電子書的年度報告,出版品種書已增加20%,銷售額增加23%。在今年5月舉行的“2006中國電子書產業年會”上發布的“2006互聯網時代的讀者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網站讀書頻道的閱讀圖書數據增長22%,這表明有越來越多的讀者選擇網上在線瀏覽。同時上網絡書店買紙書、網上購買和借閱保真電子書、網絡下載免費圖書等形式也得到讀者認可。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六成讀者獲取圖書的渠道。調查還顯示,可以在電腦上閱讀、復制和粘貼成為讀者購買電子書的主要原因,這個結論說明其實書的形態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了,讀者愿意去看和復制,是因為書的內容有價值,讀者真正購買的是書的內容。

面對互聯網出版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中國的出版社已經開始積極拓展網絡出版,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截至20065月,全國已有400多家出版社開展了網絡出版業務,傳統書店也紛紛在網上建店,發展電子商務。 2005年上海書展期間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預計,到2008年,中國50%以上的網上書店會將銷售電子圖書;到2010年,90%以上的出版社將出版電子圖書;到2015年,中國電子圖書的銷售額將達到100億元,貢獻的利潤將達到全部圖書的50%。有專家指出,未來電子書發展將呈現四大趨勢——多元并存、圖書館和大眾市場互為促進、出版社成立專職機構推進網絡出版機制、e紙一體化。目前,除紙書之外,電子書、移動電子書、多媒體電子書、按需印刷、按頁打印等新興圖書形式已經開始并行發展。成立專職機構推進網絡出版機制的出版社在日漸增多,統計數字表明,基本形成網絡出版機制的出版社在2003年是6家,2005年為45家,預計2006年末會達到80家,2007年將達到180家。

    網絡與電子制作提供的只是技術服務,不管是紙質出版物還是電子出版物,最核心的還是內容。因此,今后網絡引擎提供商必須爭得具有品質及數量保證的內容資源方能凸顯其競爭優勢。出版業當然是有資質又有能力提供海量內容資源的重要供應商。現在,已經可以嗅到各大商家爭奪內容資源之戰的火藥味,網絡提供商拉攏更多的出版商已成為一些圖書博覽會上的新動向。人們注意到谷歌的圖書搜索計劃,亞馬遜的升級搜索,微軟的即時搜索計劃等等紛紛亮相,在出奇招吸引出版商與作者的眼球。未來競爭中,擁有優質的海量信息的內容資源,必將成為兵家必爭地。因此,面對新技術的挑戰,我們不需要悲哀,而新技術正是給出版業的大發展提供了一片新天地。

來源: 發展門戶網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六一"兒童節關注2000萬留守兒童:發展之路遭遇體制障礙
世界無煙日:中國超5億人健康受被動吸煙危害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