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下午,國務院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司長張淑英在“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互聯網宣傳協調會”上透露,涉及2億多農戶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的方案已經確定,普查工作將于2006年12月31日24時開始。
張淑英介紹農業普查方案的具體情況時說,農業普查是我國按照《統計法》的有關規定開展的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主要是為了查清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變化情況,掌握我國農業生產、農田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的基本信息,為研究確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制定各項經濟社會政策提供依據。張淑英指出,在經過第一輪八個省區市的試點和第二輪綜合、專項試點后表明,普查方案具有思路清晰、重點明確、內容科學、方法可行的突出特點。
張淑英說,在我國,農業普查每10年一次。第一次農業普查在1996年,自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以來的10年中,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就,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這次農業普查主要目的是查清農業、農村和農民近十年來的發展變化情況,準確掌握農業生產要素和農業資源以及農民生活狀況,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涉及全國3萬多個鄉鎮、60多萬個村委會、2億多農戶以及大量的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單位,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農業普查。張淑英介紹說,農業普查的行業范圍包括農作物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普查的對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農村住戶、城鎮農業生產經營戶、農業生產經營單位、村民委員會和鄉鎮人民政府。
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06年12月31日24時,普查時期為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農業普查分為幾個階段,普查培訓階段為2006年6月-2006年11月;現場工作準備階段為2006年9月-2006年12月;登記階段為2007年1月-2007年4月;數據處理階段為2007年4月-2007年12月;資料開發和總結階段為2007年12月-2008年12月。
國務院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出席了會議并做總結講話。他指出,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是一次意義重大但難度也很大的普查。針對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方案,國家統計局反復討論、幾經修改,最后決定致力于打造“陽光統計”,統計成果為社會共享。為此,盡量減少一般性的常規統計指標,而把各種結構性指標或原來沒有的一些重要指標考慮進來,使此次普查更全面、更實用,同時避免重復調查和數字矛盾。
邱曉華指出,農業普查不僅是統計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我們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來看待農業普查工作,有一種統計報國的理念,有一種提供決策咨詢的責任。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尤其需要新聞單位的支持和配合,為農業普查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邱曉華強調,要做好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選聘、培訓的準備工作。這次全國農業普查以行政村為普查區,即將全國劃成約70萬個普查區、600萬個普查小區,需要聘請普查指導員70多萬人、普查員600多萬人,加之縣(市)、鄉鎮普查人員,全國將有700多萬人參加農業普查一線工作。因此要建立5萬人的骨干隊伍。邱曉華要求普查工作人員真正掌握普查程序,提高普查業務技能和質量。
小貼士:西方國家從19世紀中葉就陸續建立了農業普查制度,一般每5至10年進行一次。聯合國糧農組織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承擔制定每10年一個周期的世界農業普查方案。從1996年我國第一次開展農業普查起,我國的農業普查已經加入到世界農業普查體系中。 (王振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