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于2007年下半年首次發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用于環境監測與災害預報。目前,在建的“2+1”星座中,衛星和傳感器正在根據研制總要求進行生產。
我國環保系統目前已有兩千多個環境監測站,每年約上報監測數據3000萬個,對大氣、水體、生態等方面的環境監測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但我國環境與災害監測與研究手段基本停留在常規階段,無法實現大范圍、及時、動態的環境和災害監測。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建設就是要通過構建多顆遙感小衛星組成的星座,初步建立起先進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提高我國環境監測和綜合減災能力,實現大范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的環境和災害監測。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由衛星系統、地面系統、應用系統三大部分組成。按照計劃,首先建立由2顆光學小衛星(HJ-1A、B)和1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HJ-1C)組成的“2+1”星座,簡稱“環境一號”(代號HJ-1);其次采取資源共享的方式,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完成由4顆光學小衛星和4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組成的“4+4”星座,實現全球環境與災害動態監測。
據介紹,衛星系統是指衛星平臺和有效載荷、數據下傳及在軌運行管理等內容;地面系統主要包括數據接受及其標準化處理、分發服務以及對衛星有效載荷的業務運行管理等內容;應用系統主要涉及衛星遙感數據在各領域的應用,即圍繞特定應用目標的數據處理分析和數據應用產品生產等。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由多顆遙感小衛星組成,配備了寬覆蓋CCD相機、紅外相機、高光譜成像儀、合成孔徑雷達(SAR)等多種類型傳感器,是目前國內民用衛星中技術最復雜、指標最先進的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減災委為衛星業主單位,共同負責衛星運行管理與應用系統建設。 (記者 顧瑞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