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份,鐵道部將對價值幾千億元的70個鐵路項目向國內外投資者招標。社會資本進入鐵路建設項目,再次撥動資本市場的“琴弦”。業內人士分析,盡管鐵路投融資改革的大門早已打開,但民企和外企仍將只是這些鐵路項目的配角。
關聯國企唱主角
在去年的“中國鐵路投融資改革論壇”上,鐵道部副部長陸東福曾說過,“真誠歡迎各類投資者參與中國鐵路建設。”有人因此高呼“鐵路壟斷的堅冰開始被打破了”。然而,從實際情況看,社會資本并沒有想像中的活躍進場;踏入鐵路投融資大門的,關聯國企唱主角,民企和外企基本是當配角,有的連龍套都沒有跑上。
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超過1.2萬公里的客運專線和約1.6萬公里的其它新線,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0萬公里,鐵路的投資總量將超過2萬億元,平均每年投資額在1000億元以上。“蛋糕”的豐厚程度有目共睹,市場資金的缺口也毋庸置疑。
研究鐵路體制改革的興業證券研究員龍華觀察到,目前社會資本進入到鐵路領域的,主要是與鐵路運輸相關的企業,特別是一些想解決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他們在盈利上沒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與鐵道部的溝通也比較順暢,比如石太鐵路客運專線運輸項目,就由華能集團、太原鋼鐵集團等關聯企業與鐵道部、河北省、山西省籌資65億元來建設。
早在2000年,鐵路投融資體制開始有所松動。2000年8月,鐵道部就頒布了《外商投資鐵路貨物運輸業審批與管理暫行辦法》,到2005年7月,鐵道部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鐵路建設經營的實施意見》,全面開放鐵路建設、客貨運輸、運輸裝備制造與多元經營四大領域。
盡管如此,效果并不理想。據接近鐵道部的人士講,目前民企和外資在鐵路上的投資還不到25個億,進入鐵路項目的社會資本,目前主要還是來自從中央到地方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鮮有進入。而鐵道部對外資進入我國鐵路項目,態度也比較謹慎,目前都還處在論證階段。
業內人士認為,在鐵道部對資金的渴望中,國有企業依然將是這些鐵路項目的主角。
社會資本擔心收益安全性
為什么社會資本進入鐵路項目“雷聲大,雨點小”?分析人士一致認為,擔心投資收益的安全性,成為民企和外資進入鐵路項目揮之不去的最大陰影。
中信證券謝從軍認為,由于鐵路長期以來實行計劃體制管理,鐵路投資收益的安全性很難得到保障,鐵道部在鐵路項目上總是處于控股地位,一股獨大會使其他股東的話語權得不到保證,鐵路投資收益時間長,投資回報率并不高,加上政策風險性也存在,都使收益的安全性成為一個未知數。
鐵路項目的高額投資門檻也將社會資本擋在門外,一般貨運鐵路的造價大概每公里3000萬元左右,客運鐵路的造價大約每公里1億元左右,對于眾多社會資本而言,投入鐵路項目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另外定價、調度和收入分配將直接影響收益大小。渤海證券的齊艷莉說,目前鐵路定價主要是由鐵路部門來確定,投資鐵路不像投資公路那樣簡單,公路全省統一,也不存在調度和收入分配問題。在鐵路的調度使用上,鐵道部將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而社會資本自然不占優勢。在收入的分配上更為復雜,一般是由鐵道部結算中心統一分配所得收入,社會資本能夠獲得多少,心里自然沒底。
相比之下,從中央到地方的國有企業進入鐵路項目,擔心就會少很多。興業證券研究員龍華打比方說,就好比從不同的口袋出來,反正最后都是國有資產,另外鐵道部的擔憂也會減輕許多。這樣就造成了國有企業率先入門、民企和外資還在觀望的局面。
鐵道部張開的投融資懷抱,到底會有多少社會資本投入這些鐵路項目?分析人士認為,由于以往民企投資鐵路效果并不理想,盡管民企和外企會很感興趣,但讓更多的民企和外企真金白銀地投入鐵路項目,無疑將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短期內國企唱主角、民企和外企當配角的格局,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觀。(實習記者 歐陽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