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映花
在中國貿易順差一路狂飆后,中國官方昨天傳遞明確信號,將以“剛性”手段為“中國制造”全球擴張的迅猛勢頭“剎車”。
昨天,新華社發出的消息稱,商務部部長助理傅自應表示,外資外貿政策將會微調,但不會倒退,以避免挫傷利用外資和發展外貿的積極性。作為近期唯一一次獲得商務部認可的官方表述,傅自應的表態已經為未來中國扭轉貿易失衡劃定了方向。
微調措施引人遐想。從目前官方披露的信息看,出口退稅和引資政策可能再次成為中國調節出口的兩大杠桿。而在過去的20多年里,正是這兩項政策,在中國跨進全球貿易大國的征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中國從1985年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通過向出口商部分或全部返還政府對出口產品征收的國內稅有效地刺激了出口增長。對此傅自應表示,“以出口稅率政策為例,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應叫停,而現在農產品的出口很困難,我認為可以提高,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談到引資政策,傅自應則表示,我國今后必須“有選擇地吸引外資,一定要本著公平競爭的原則,吸引好的產業,引進好的企業”。而在此之前,取消外資在稅收等政策方面“超國民待遇”的呼聲早已不絕于耳,由于挫傷了國內企業的投資熱情,此類政策被指與中國擴大內需的方針背道而馳。
中國外資外貿政策的調整思路,體現了決策層對“重商主義”式的外資外貿政策的反思。今年上半年,中國貿易順差已經超過600億美元,持續的貿易順差導致中國外匯儲備規模急劇擴大和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陡增,貿易摩擦增多更成為傳統貿易戰略的伴生物。
不過,外貿專家張小濟指出,要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外資外貿政策,還必須通過國內政策來扭轉生產要素價格扭曲、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要扭轉中國貿易失衡又不使經濟增長失速,中國仍舊需要“組合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