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2日電 題:生源之爭帶來震蕩——香港與內地高校競爭的調查
記者 程義峰 萬一 楊越
進入7月,香港地區8所高校到內地大規模錄取“尖子生”引發輿論的廣泛關注。在上海、河南、福建和云南等地,一批取得今年高考最高分的學生已選擇去香港高校讀書。
中國高教界一時風生水起。按以往的慣例,這些優秀學生都是屬于北大、清華的。生源市場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已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是香港高校的介入能否改變內地高校招生的舊有格局,內地高教會不會因此而加快改革步伐?
香港高校:生源市場的“香餑餑”
香港科技大學中國內地學生及學術事務主任朱力徑向媒體透露,今年香港科技大學在內地共收到了6300份報名申請,其中北京地區1600份,按計劃今年港科大在內地招生人數為160人,招生比例高達近40:1,遠遠高出內地高考錄取平均比例3:1的水平,甚至高出北大、清華在一些地方的招生比例。
難道去香港讀大學比內地更輕松嗎?事實上,香港高校一年的學費約為6萬至8萬港元,生活費在1萬至4萬港元之間。如果拿不到學校提供的獎學金,將會給學生家庭帶來沉重負擔。但很多家長為子女教育痛下血本,最近在湖北武漢已經出現全家族湊足50萬元,送孩子到香港讀書的事例。
北京考試報與新浪考試頻道一項聯合調查結果顯示:66.29%的考生和家長更傾向于到香港讀書,這表明,在一部分人心目中,香港高校吸引力超過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
記者采訪了多位到香港高校就讀的本科生,類似的情節被反復提起。在浸會大學讀書的張琳特別提到高額獎學金。“如果在高考中獲得好成績,并被香港的大學看中,一般會有驚人的獎學金”。至于金額,張琳說:“大多數在30多萬港元。”
記者了解到,香港中文大學今年計劃在內地招生270人,其中提供100個全額獎學金,每人50萬港元左右。
一年前,海南高考第一名李洋因為“高考移民”身份而被清華放棄,最后卻因禍得福被香港城市大學錄取,該校還為他提供了44萬港元的“狀元獎學金”。
畢業后具有更好的就業預期,也是內地優秀學生青睞香港高校的重要原因。香港大學最近發布的“2005年度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顯示,該校99%的畢業生就業或升學,平均月薪1.4萬多港元,最高月薪達7.4萬多港元。
據悉,今年香港大學第一批面試的內地學生達3000人,這是去年人數的兩倍。
內地名校:遭遇國際化沖擊
一位曾在內地和香港讀書的同行朋友對記者說:“如果內地名牌大學抱著‘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理,陶醉在舊有的光環里,不改變陳舊的思想,那么在相同的招生框架內,將會喪失一些競爭機會。”
而北大、清華方面,比較反感有關他們“將被掃為二流”的論調。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方偉在接受采訪時強調,北大一直都不強求有很高的就業率,而是將重心放在就業質量上。
北大知名學者張頤武對記者說,他覺得所謂的“壓力”現在根本不存在,因為與香港高校比,北大、清華的“國際化”程度并不低,“留學熱”也帶走了一批精英,但是大學文化是有傳承的,無論從規模和對考生的影響力上講,內地名校占有絕對優勢。
但是,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巖認為,目前香港8所高校爭奪內地生源的數量不多,5至10年后的形勢則不容樂觀。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內地高校,如果不抓緊時間進行改革,在生源爭奪戰中將進一步喪失自己的傳統優勢。
他分析,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香港高校的紅火,內地高等教育進一步國際化,北大、清華遲早會在生源上面臨挑戰。雖然這兩年去香港讀書的“尖子生”不算太多,卻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因為“打開窗戶以后,開門只是時間問題”。
這些年來,國際上一些知名大學開始搶灘中國,用高額獎學金、良好的工作待遇對中國優秀學生進行有計劃地吸引。但香港高校參加內地統招的現實,卻可能是內地高教所面臨的真正挑戰。
吳巖指出,與國外高校相比,香港高校帶來的影響、壓力和威脅更加直接,因為香港高校錄取的依據也是高考,他們的目標生源就是那些在高考中考出高分的學生,這樣就與內地高校產生了面對面的交鋒。
另據方偉分析,近幾年,香港高校從內地大學挖走了一些優秀師資,并以豐厚的獎學金吸引優秀生源,這是事實。可是短期內北大、清華等名校的總體教學水平肯定不會淪為二流。
高教改革:是加快步伐還是原地踏步?
香港高校北上搶奪優秀生源,在一些人眼里并不是一起教育界的大事件,完全不必太在意。
但也有一些專家認為,香港的大學與內地大學搶生源,將載入中國教育的歷史。曾到過數十個國家高校考察的吳巖說:“部分內地優秀生被香港高校錄取,目前不能說對內地高校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但它“對中國的高教改革具有破冰意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專家說,從現有的高招制度、專業設置、培養理念等環節看,內地高校確實存在不足之處,改革力度不大,速度也不快。
目前,我國高教規模居世界第一,在校生達2300萬人。吳巖說:“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存在很多問題和弊端,雖然高教改革推行了20余年,還是很難推動和改變,具體來講是‘方法不多、成效不大’。”
據介紹,我國高教改革是從1985年開始的。當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然而改革之路是艱難的,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不是一味藥能治好的。高招制度改革、高教質量和畢業生就業等問題,皆是亟待關注和解決的難題。
高教研究專家張應強認為,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實現高等教育結構的多樣化,包括“類型、層次、學科專業、入學方式、培養方式”等方面。
還有的專家指出,中國高教改革很長時間里一味依靠行政推進,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改革的速度、力度和深度,教育改革必須要有外部力量的沖擊。而香港高校對優秀生源的爭奪,已經成為內地高教改革的外部推動力。
吳巖預計,除了香港高校到內地搶奪生源外,未來幾年可能會有國外高校大規模加入競爭,勢必對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構成更大的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