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審計署6管齊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審計已開始 -周五滬指午盤收于4162.97點 "全民炒股"言過其實 基民熱情不減 -奧運空氣質量將實現五省聯保 水利部急調長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將嚴懲高校"體制外"招生 民辦高校招生收費成監察重點 -外資正式進入中國鐵路運輸領域 中國鋼鐵并未沖擊國際市場 -國稅總局:可能重創股市 短期不征資本利得稅 不會取消利息稅  -"鑫諾三號"衛星上天 "長征"火箭完成百次發射 可發射飛船和衛星 -全國治理商業賄賂未達預期 專項工作延期 公務員處分條例實施 -中國即將公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財政部調整商品進口關稅 美將對我銅版紙征最高99.65%反傾銷稅
一百四十五億美元 中國六月份貿易順差再創新高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7 月 11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商務部1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6月份貿易順差145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時為連續第二十六個月實現貿易順差,這推動1至6月貿易順差達到614.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4.9%。

1至6月貿易順差同比增54.9%

據海關總署統計,6月份當月我國出口總值813.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3.3%;進口總值668.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9%。

進出口相抵,6月份實商務部1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6月份貿易順差145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時為連續第二十六個月實現貿易順差,這推動1至6月貿易順差達到614.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4.9%。

1至6月貿易順差同比增54.9% 據海關總署統計,6月份當月我國出口總值813.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3.3%;進口總值668.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9%。

進出口相抵,6月份實現貿易順差145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較上年同期增長49%;該數據也勝于此前經濟學家預期的136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1至6月,出口總值4285.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2%;同期進口3671.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3%。進出口相抵,我國今年1至6月累計實現貿易順差614.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9%。

外貿順差很大部分源于外商投資

“我國制造業的出口能力太強了,加工貿易的順差在貿易順差中的占比較大。”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表示,外商熱衷于投資中國制造業的現狀沒有改變,外貿順差很大部分要歸于外商投資。

李雨時認為,投資中國制造業的增值率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不斷增長,已經超過50%,比如上世紀80年代,進口100美元的原材料,加工的產品出口價格可達107美元左右,而現在在同樣條件下,加工產品的出口價格可達150美元。在利益的驅動下,投資就大量流向了加工貿易行業。 粗放式經濟支撐下的順差 不可能持久 基于低勞動力、高耗能、低效率生產的出口激增和貿易順差是伴隨著風險的,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指出,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沒有轉變,還是粗放式的,“基于這樣的大背景,貿易順差不可能持續很長時間,一旦增速放慢,必將導致通貨緊縮,不良貸款率上升,再加上能源緊缺,所有這些在某個時間點集中爆發,會使經濟產生大波動。”

預計順差將超去年

“投資要壓下,出口要減緩,外貿就要挖掘我國內部潛力,然而,目前看來國內消費需求提高的目標還沒有實現。”莊健認為,隨著更多經濟數據的發布,各部門肯定會有進一步調控措施出臺。

莊健認為,在目前貿易順差基數較大的情況下,今年的順差將超過去年。6月以來,“中國政府將對部分行業取消或下調出口退稅”的傳聞已廣為流傳,這個“部分行業”涉及輕工、紡織、冶金、鋼鐵、機械等。莊健認為這將是我國降低出口增長的新契機,希望相關政策能早日出臺。

來源: 上海證券報

相關文章:
巨額貿易順差的背后:我國外貿進出口結構不合理
我國5月貿易順差同比增44% 人民幣匯改壓力加大
貿易順差5月創紀錄 中國經濟趨向過熱?
貿易順差擴大緩解生產過剩矛盾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六一"兒童節關注2000萬留守兒童:發展之路遭遇體制障礙
世界無煙日:中國超5億人健康受被動吸煙危害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