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貿易和知識產權兩個部門的調整,其針對的主要目標,都包含中國
美國當地時間6月23日,熟稔國際貿易法律、講得一口中文、寫得一手中國字的雷德女士(Clair Reade),被任命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第一任“中國貿易執行首席法律顧問”。
“我們將更積極地確保中國執行在WTO以及其他貿易協定下做出的承諾。”6月初新上任的美國貿易代表施瓦布(Susan Schwab),在宣布此項消息時表示。施瓦布還宣布,雷德將同時兼任“中國貿易執行工作組”聯合主席。
至此,2月發布的“美中貿易政策全面審議報告”中所列舉的十項對華主要目標,第一項初步實現。施瓦布上任伊始,即接過其前任波特曼的接力棒,著力于將中美關系引入“一個更負責任和更具執行力的新階段”。
負責任的參與者
年初由波特曼主持發布的這份“審議報告”宣稱,美國要致力于讓中國成為“全球貿易體系的更負責任的參與者”。
但商務部國際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分析說,美國在對華貿易政策執行上加大力度的真正目的,是維持美國對華經濟分工的優勢地位,“讓中國這個新興大國,永遠處于被動地位”。正如其“審議報告”所稱,美國要確保自身“成為亞太地區積極的、有影響力的經濟和貿易強國”。
就在雷德上任前一天(6月22日),施瓦布同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Kamal Nath會晤,會談內容包括印度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開放市場準入等議題。
施瓦布與Kamal Nath會晤后不到一周,正值多哈回合新一輪部長會議召開,《華爾街日報》刊登了Kamal Nath題為《陷入僵局的多哈回合》的署名文章,文章指責美國以及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曾保證降低高額農業補貼,但承諾與落實行動仍然相差甚遠”。
Kamal Nath說,這些補貼“扭曲了正常貿易,并且威脅到發展中國家數億貧苦農民的生計”;他還指責發達國家的高額關稅,以及缺乏透明度的關稅體系,阻礙了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它們的市場。
施壓知識產權保護
除雷德任職的新消息之外,23日施瓦布宣布的另一個消息,是將知識產權工作從原來的“服務業、投資和知識產權辦公室”獨立出來,專門成立一個“知識產權執行辦公室”,辦公室的工作重點,將主要集中在中國、俄羅斯等國家。
華盛頓大學教授王家堯(Kai Yiu Wong),6月24日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表示,發達國家僅僅向發展中國家施壓和提出要求,是不現實的,因為要提供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其成本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非常巨大。
“發達國家需要同發展中國家合作,分擔后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成本,并且在技術開發、技術轉移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所有環節上共同努力,才能有助于問題的真正解決。”王家堯說。
保護主義全面滲透
“中國貿易執行工作組”新動向以及“知識產權執行辦公室”成立這兩個消息,都是施瓦布在與國會眾議院多數黨主席羅伊·布倫特會晤之后宣布的。
“美國國內生產者形成小集團尋求政府保護,反對國外生產效率更高的、更廉價的產品的進入。而在美國國會,這部分保護主義者影響力不可小視。”國際商務學會主席、印第安納大學教授阿蘭·魯格曼6月25日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
魯格曼表示,他并不認為這些舉措能夠對當前的貿易逆差產生任何影響。“中美之間的商品貿易順差,是由于中國的制造業生產更有效率、更便宜,而這主要是由于中國有勞動力成本優勢。世界的制造業逐漸轉移到了中國,中國正主導著世界的制造業。”
“最終貿易官員能做的很少,他們可以建立辦公室、搜集信息、進行監督,但是他們不能阻擋經濟本身的力量。”魯格曼說。
但現實中,受到自由貿易沖擊的那些產業中滋生的保護主義情緒,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國會的決策;這種保護主義情緒也被美國政府利用,來作為與中國進行市場開放談判的籌碼。
3月29日,美國商務部部長古鐵雷斯(Carlos Gutierrez)就曾在北京表示,希望中國政府配合美國政府,一起反對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這種“希望”,其實就是希望中國做出一些讓步,給美國政府提供一些應對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材料”。(財經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