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中國舉辦的“中意環境周”剛剛落幕。6年來,中國和意大利在環保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作為“中意環境周”的協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意大利環境與領土部進行長期、友好、多方面的合作,是此次中意環境保護合作項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有一個地球,保護環境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在經濟全球化不斷走向深入的今天,加強全球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協調和合作,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趨勢。
本報記者 楊鋒磊北京報道 “這個試驗在歐洲做很容易,因為那里農業基礎設施好,但在中國就很艱難。”7月4日,在中意環境周農業論壇上,曹志平回憶她在山東試點做“甲基溴土壤熏蒸技術轉讓與能力建設”項目時說。
曹志平是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學與生態工程系教授。她所說的甲基溴項目是由中國國家環保總局與意大利環境與領土部合作開展的農業項目之一。
意方專家的中國遭遇
甲基溴是一種劇毒農藥,可殺死土壤中的病原細菌,曾為作物高產做出重要貢獻,但其高達90%以上的揮發性足以破壞臭氧層。中國為淘汰甲基溴做了大量準備工作。2001年,意大利政府開始支持中國政府的這一舉措。
實際上,做甲基溴的試驗很危險,一旦泄漏,人必須跑到上風向的地方,如果沾到皮膚上,肉就會被燒爛。來自都靈大學農業創新中心的古力諾教授和凱姆普蓋拉教授,與曹志平一起進行這項危險的研究。
在試驗中,意方專家遭遇了更麻煩的“中國難題”。在發達國家,農業普遍是規模化生產,他們很容易做各種試驗,但到中國就有點兒難。例如,水、電、道路設施等都難以達到要求。另外,在中國選4個大棚來做試驗,要跟4戶農民打交道,如果有一個農民不同意,試驗就做不下去。
意大利專家在歐洲做大棚試驗時,那里的塑料大棚又高又大,頂是平的,人在里面工作不覺得局促狹小。而在中國山東,進了當地的蔬菜大棚,意方專家“傻眼”了。面前的拱形大棚又窄又矮,多半沒有門,人幾乎不能鉆進去。身高1米9的意大利專家后來也不得不在這只有1米高的大棚里工作。
據介紹,意方專家對試驗要求很嚴格,幾乎達到了苛刻的地步,但有時意大利經驗也會“水土不服”。
在山東壽光蔬菜基地做滴灌系統試驗時,意方專家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為,水泵一定要達到6個大氣壓。而實際上,在中國的大棚里不需要這么高。為滿足這6個大氣壓,他們前后換了5個泵。結果氣壓達到后連接泵的水管“不堪重負”,“嘭”地一聲爆裂,幾個人都被水澆透了。后來的試驗表明,只需1.25個大氣壓就行了。
難改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長期以來形成的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民成為農業污染的主體,同時也是污染的受害者。但是,未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而對農民進行相關培訓,無論對政府還是科研機構而言,都是個難題。
中意專家在河北邯鄲建立試驗站時,當地政府希望他們能在那里培養出“世界上一流的農民”。曹志平深感任務的艱難。因為她知道,要想在短時間內說服農民接受先進、環保的生產技術很不容易。他們在山東壽光做項目時就遇到過同樣的問題。
他們在那里做的是節水農業,在塑料大棚內做滴灌系統。這個滴灌系統比傳統的灌溉方式要節水30%以上,而且可以防止病蟲害的擴散。
根據核算,裝這樣一個滴灌系統要800~1000元,但可以用好幾年,其增加的收益最后要比裝滴灌系統的成本高很多。然而,不論曹志平如何向農民講運用技術節水如何防止病蟲害的好處,農民仍然認為投入的錢是實在的,但后面節省的東西是不可預測的。他們仍然安于使用習慣的灌溉方式。
“實際上我們做了很多項目來推廣這個系統,但就是推不開。”曹志平說。
最后,曹志平和意方專家共同進行的甲基溴項目有些已通過了有關部門組織的成果鑒定。但她認為要推廣路還很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