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擔心通脹,民眾擔心腰包,商家擔心利潤
一直以來,無論是美國對華的巨額貿易逆差,還是俄亥俄州一家紡織工廠的倒閉,都會讓美國把矛頭對準“中國制造”。美國人一邊享受著價廉的中國貨帶給他們的好處,一邊痛恨著這種“價廉”。曾經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假如中國商品漲價了,情況又會如何呢?事實證明,這同樣讓美國人很不滿。
生產成本帶動價格上漲
6月12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成本上升將影響美國》的文章。文章稱,由于中國國內工資不斷提高、環保要求日益嚴格、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生產成本正在上升,導致中國出口的商品,如服裝、玩具、電子及其他產品的價格呈現出上漲趨勢,這已經引起了經濟學家、制造商和貿易商的普遍擔心。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在截至今年4月的前12個月里,歐盟進口商品價格上漲了6.2%,創下了10年來的最大漲幅。而根據中國央行的數據,去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了8.7%,是2004年價格漲幅的2倍。人們擔心,中國帶來的低成本商品時代可能一去不復返了。
廉價商品使低通脹得以維持
中國商品價格上升對于美國、歐洲的央行來說,并不是一件樂于見到的事情。匯豐銀行的約翰·巴特勒說,“通貨膨脹之所以一直能夠保持低水平,是因為一直有廉價的進口商品。”而香港摩根斯坦利首席亞洲經濟師謝安迪認為,成本的升高將使中國商品的價格上漲30%,同時使美國的通脹水平增加0.5個百分點,全球通膨率增加0.7個百分點。目前,全球都在警惕通貨膨脹的到來,上周,包括歐盟在內的7家央行不約而同地提高了利率。
不過,對中國商品價格上漲最為憂慮的還是普通消費者,因為“中國制造”已經融入了美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記者在美國生活的這幾年里,深切感受到廉價中國貨給美國老百姓帶來的實惠,像沃爾瑪、山姆士等大型連鎖超市里,80%以上的商品都來自中國,類似服裝、家電、日用品等幾乎全部是“中國造”。一位從事中美貿易的進口商莫娜對記者分析說,如果中國出口商品價格漲幅超過20%,那么,拉美及東南亞的商品可能擠占中國商品的份額。這不僅使零售商利潤縮小,更讓消費者口袋縮水。
生產商、經銷商面臨漲價壓力
就記者感覺,到目前為止,美國市場上的中國商品價格還沒有出現大幅度上揚。莫娜表示,這是因為大部分生產商自行承擔了成本上升所帶來的損失,而沒有將之轉移到價格上。位于賓夕法尼亞州哈里斯堡的泰科國際公司發言人邁克說,泰科電子在中國的勞動成本今年將繼續上升,他們只有靠擴大生產量、不斷推出新產品來彌補成本增加。位于北京的美國商會成員中,有近一半的人表示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讓他們蒙受損失,但很多公司為了不丟失市場,寧愿將利潤縮小,也不愿將上升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專門為美歐公司從亞洲挑選進口商品的Alvarez&Marsal咨詢公司總裁理查德坦言,“一些公司抱怨說,如果他們的產品再不漲價,他們就撐不下去了。”
不過,不少美國進口商認為今年進口商品肯定會漲價。陳干先生在休斯敦唐人街經營中國小商品批發生意,每年從中國進口數十個集裝箱的貨物。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商品確實有漲價的趨勢,他所進口的貨物價格平均上漲了5%。近日一家香港調研公司Global Sources對1139家從事中國商品出口的貿易商進行了調查,其中60%表示計劃提價。陳干認為,如果漲幅不大,并不會對批發造成很大影響,但如果漲幅超過了10%,情況可就不一樣了。(鐘翔 劉云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