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文史考古界的專家、政協委員正在為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奔走,為維護其中華文化象征以及遺產廊道和生態廊道的地位而呼號。
有人發出疑問,在城市化浪潮奔涌,交通手段日新月異,很多河道已經斷流甚至廢棄的今天,這條京杭大運河還值多少錢?
運河創造了巨大的歷史功績
據專家介紹,京杭大運河作為溝通南北的交通大通道,在歷史上創造了極其巨大的經濟價值。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大批社會財富是靠大運河得以積聚,沿河大量富庶的城市是靠大運河得以形成,“運河號子”等民間文化之花是依托大運河得以綻放。
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介紹說,唐時,杭州倚借通江達海的大運河,與廣州、揚州并列為中國三大通商口岸。南宋時期,江南“漕運”達到鼎盛,手工業和商業空前繁榮,杭州城市人口達124萬人,躋身世界十大城市行列。明清、民國時期,運河兩岸官辦糧倉集聚,被譽為“天下糧倉”。這一切,都是在運河的滋養下形成的。在那些年代,運河充分發揮交通功能,其含金量怎么說都不為過。
運河成“天然排污場”
近百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大運河受到了很大破壞。據全國政協組織專家考察的結果,在有的城市,古運河已成為最大的垃圾場,有的則成了排污溝;防護林被砍,濕地惡化,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近代工業的遺跡成為經濟活動搶奪的戰場,沿河歷史文化遺存損毀嚴重,房地產等各種破壞性開發正在摧殘古老的運河。
在運河南端起點杭州,長期以來,由于排污設施不完善、監督不到位,加上大量工業企業入駐運河沿岸,過去相當長時間,運河實際上成了“天然排污場”,成了市區污染最嚴重、水質最差河道之一。有段時間,從蘇州坐船到杭州,甚至有“聞到臭,到杭州”的說法。
記者隨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走訪發現,在黃河以北大運河許多河段,污染、坍塌甚至干涸的狀況較為普遍,運河在這些河段已失去生機。明朝年間建于山東濟寧南旺鎮的南旺水利樞紐工程,是當時大運河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項工程,與世界遺產都江堰齊名。然而,由于黃河改道從山東利津入海后,這一段運河不再通航,這一工程也就此廢棄并被大眾遺忘。
保護運河要算大賬
盡管運河已難現歷史上曾有的航運輝煌,但很多專家和沿河城市的決策者卻發現了運河蘊涵的新價值。目前,大筆大筆的錢正投向運河,保護、利用、開發建設之風勁刮。杭州市運河指揮部總指揮陳述告訴記者,該市的運河綜合保護分為二期,總投資將超過200億元。
對這樣一個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得到回報的項目,杭州何來這樣的大手筆?陳述說,整個綜合保護工程財政只投5億元啟動資金,其余都將通過市場手段來籌措。杭州對運河保護和申遺這么重視,除了社會效益的考慮外,同樣是算了一筆經濟賬,認為運河杭州段的“值錢”程度遠遠超過200億元。
原來,杭州在運河保護工程上的算賬法和西湖“免費”以及西溪濕地保護工程一樣,算的是大賬,而不是小賬。陳述說,西湖周邊景點取消門票,使得杭州一年損失門票收入六七千萬元,但是,全市的旅游收入因此增加了100億元。杭州為保護西溪濕地,“勸走”了已入駐的十多家房產商,政府不僅失去了將土地出讓給開發商本應獲取的巨額收入,而且還投入了40億元無法收回,但是,從整個城市看,杭州擁有了全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整個城市都將因此而“增值”。
杭州市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運河保護工程也是一樣,在國際上,運河的影響力遠遠超過西湖,完全可以成為杭州的“塞納河”。“運河邊的城市”這幾個字將代表著無與倫比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是軟實力的體現,可以使一個城市獲得世界級的地位。而且在社會價值之外,還能衍生出旅游等用之不竭的產業資源。這種價值,不是現在的一點投入所能比擬的。(新華社記者方益波 李菲 鄧衛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