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24日電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預測,未來我國區域發展和經濟合作的一大趨勢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加快,大城市圈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是24日在“中國區域經濟合作高層論壇”上發表的專題報告《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格局和走向》中作出上述預測的。此次論壇由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組委會和經濟日報共同主辦。
報告說,國家“十一五”規劃,對區域發展提出了四類主體功能區的構想。從主體功能區及相關政策導向分析,未來我國區域間的競爭,不再是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以都市圈為基礎的區域間的整體競爭。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城市圈之間的分工、合作和競爭,將主導區域甚至全國經濟的發展格局。大城市圈對經濟社會的作用將進一步加強,并將成為最具活力和實力最強的經濟體系。我國未來有不少城市群可望發展成為大城市圈,如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京津冀地區、膠東半島、沈(陽)大(連)、武漢、渝蓉等大城市圈。這些大城市圈將成為我國技術和制度創新的中心,以及先進制造業的基地。
報告預測,在未來10年到20年,全國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京津—呼包銀經濟帶和大東北經濟區構成的“四帶一區”的經濟協作基本格局。四條連接東西部的經濟增長軸線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將構成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報告指出,未來我國將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分工和合作格局,區域經濟合作的水準進一步提升,形成對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的牽引。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應加強功能區內產業鏈的分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重點發展區轉移,尤其是向地域相鄰的地區轉移,以垂直的產業鏈分工為紐帶,進一步加強優先發展地區與重點發展區的物流和要素流動。
報告還認為,隨著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快,將出現一些新型的產業分工。各類開發區會呈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區域合作從各地方政府主導轉變為企業主導,大企業在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記者李柯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