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師范大學百年校慶舉辦的“特級教師校友論壇”上,歷史系64屆畢業生、來自湖北省黃梅一中的特級教師嚴志學曾經憂慮地談道:這些年來,農村教育有一種被抽空的趨勢,稍微好一點的教師,一個個地都“孔雀東南飛”,流動到沿海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去了。
他扳著手指說:“在我們那里,再也見不到從北師大、華中師大、湖北大學分來的大學畢業生了,就連黃石、黃岡等地市一級的師范生也見不到人影。沒有合格的教師,農村的孩子誰來教?農村的基礎教育誰來落實?”
特級教師深深擔憂的問題,終于在2004年春天擺上了湖北省教育廳的議事日程,并且就在當年的6月,一個富有創新意義和建設性的舉動——“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啟動了。
一晃將近兩年過去了。如今,已有1335名響應號召的“資教生”活躍在全省50多個縣市區的400多所鄉鎮學校,而且關注和積極報名的大學畢業生還在增加。
有一首由年輕人自己創作的詩這樣寫道:“深入農村,獻身教育,我們是注入黑土地的新鮮血液,在大地的脈絡里汩汩流淌。”
新鮮血液究竟是如何注入到黑土地中去的?
政府出面購買階段性服務崗位
2004年年初,由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安麗牽頭,對全省農村教師隊伍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幾大矛盾非常突出:
在區域分布上,城區學校超編,鄉鎮學校缺編,農村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在年齡結構上,50歲左右的教師居多,30歲左右的中青年教師缺乏,整個教師隊伍年齡偏大;在學歷層次上,中專或大專學歷的教師偏多,第一學歷為本科的教師偏少,高質量的合格教師實在太少;在學科分布上,傳統學科的教師多,新學科的教師少,特別是外語、計算機教師的缺額極大,很多學校因此根本開不出課來。
全國著名的農業大縣——湖北省監利縣的情況很典型:自2003年起,初中生入學進入高峰期;2004年,全縣凈增新生1.7萬人,使該縣568所中小學缺編教師超過了3000人。
省教育廳廳長路鋼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隨著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認識到位、投入到位,農村學校的危房改造、教師工資拖欠等問題逐一解決以后,教育的矛盾必然會轉移到教育的內部規律上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才是教育最根本、最重要、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城鄉教師的教育水平相差越大,農村學生越難以享受到真正的教育公平。”
但是,今天的社會環境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包括人的自由流動都被視為是正常合理的,個人的正當權利和要求也越來越受到承認和尊重。靠一紙行政命令,靠一些空洞的口號來鼓動大學生下基層的做法顯然不靈了。
“我們已經明確地意識到:新的舉措需要新的激勵性政策來支持,而制定政策的出發點一定要體現以人為本。”主持這項工作的陳安麗強調說。
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湖北省教育廳黨組作出了一個從未有過的決定:
從2004年起,教育廳每年從財政撥出專項經費,通過政府出面購買階段性服務崗位的方式,吸引一批大學優秀應屆畢業生到貧困縣農村鄉鎮學校去任教,以緩解農村教師缺口問題,提升農村的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這是市場經濟背景下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的一次探索,也是一次演練。
當年的7月9日,中國地質大學禮堂一時成了熱鬧非凡的“人才市場”:一邊是等待挑選的“資教”學生,一邊是急著用人的基層單位代表。一些對面試或專業不滿意的單位,還吵著嚷著要求調劑換人。“那一天,我說的話實在是太多了,最后嗓子幾乎都發不出聲音來了!”當時在現場組織協議簽訂會的陳安麗事后回憶說。
當第一批“資教生”下去以后,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門“企圖”截留幾個,打算讓一些“資教生”留在縣市一級的地方任教,但省教育廳對此堅決反對:我們出資購買的是鄉鎮一級的教育崗位,那里最需要合格的教師,絕對不允許隨便調人。
讓“政策引導”成為看不見的手
一個好的創意要轉化為可操作的實施方案,進而轉化為可以推廣的行動,這中間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資教計劃”正式啟動之前,省教育廳連續發布了兩個文件,明確提出選派到農村鄉鎮任教的畢業生,在3年的服務期內可享受6項優惠政策:
——列出專項經費用于“行動計劃”,服務期內經考核合格的,每人每年獎勵5000元。省教育廳將根據“資教生”個人簽領憑證,統一將獎金直接匯入個人賬戶。此獎勵款可優先用于償還國家助學貸款;
——可提前定級,免試用期。其工資由縣(市)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列入財政預算,按月足額發放;
——取得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的畢業生,保留研究生入學資格,辦理注冊手續。服務期滿后,回校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服務期滿后,經考核合格并經過一定選拔程序,可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
——畢業生的戶口檔案關系可自愿選擇保留在原就讀高校或省畢業生就業中心,也可直接轉入縣(市),免收戶檔托管費;
——對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由省教育廳提供經費組織崗前培訓,并免收教師資格申請認定費。
各高校結合本校實際,也紛紛出臺了各種優惠政策措施。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規定,報名“資教行動”的畢業生,除享受6項優惠政策以外,還給予一次性獎勵,同時報考本校研究生可享受同等條件下適當減分優先錄取的政策。武漢理工大學對參加“資教行動”的學生授予“優秀畢業生”稱號。江漢大學提出“全面鋪開,重點輔導”的辦法,重點做好辦理助學貸款學生及貧困地區生源畢業生的工作,鼓勵他們報名資教。襄樊學院規定,凡參加“資教行動”的貧困生,學校可免除其所欠的全部或部分學費。
政策背后那只看不見的“手”,開始悄悄發生作用:目前,在基層資教的1335名大學生中,約有1000名學生來自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在以知識回報社會、服務基層的同時,他們承受的經濟壓力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并且有計劃地開始償還貸款。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系2004屆畢業生范獻龍,為了資教,他主動將本來可以留在武漢的戶口遷到了遙遠而偏僻的神農架林區。
有人對此感到不解,范獻龍卻這樣回答:“我出生在貧苦農家,當年是1.5萬元的國家助學貸款,讓我邁進了大學的門坎。參加‘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省教育廳將為我提供1.5萬元的獎金償還債務。我至今都對這些政策、這些幫助銘刻在心,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一輩子都想著報答。我相信,這些溫暖,從我這里傳遞給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他們也一輩子不會忘記。”
對“資教生”絕不能一派了之
2005年9月9日中午,經過長達兩天的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陳小君帶隊的18人慰問團,終于抵達湖北省西部最偏遠的地方——神農架林區下谷坪中心學校。
陳小君特意選擇在月圓中秋之際看望在這里資教的4名學生。她帶來了學校領導和同學們的問候,帶來了山區渴望的精神食糧——圖書資料、文體用品,帶來了節日的禮物——武漢的月餅、學校藝術團精彩的歌舞,最重要的是她給遠離城市、遠離母校的同學們帶來了溫暖。
這次行動的背后其實還有一個小小的秘密。在為第一批“資教生”送行的時候,陳安麗發現中南財大分管學生工作的陳小君也來了。陳安麗悄悄地對陳小君說,你們學校的幾個學生走得最遠,條件也最艱苦,你有時間一定要去看看他們。爽快的陳小君沖她會意地一笑:“你放100個心吧,我肯定兌現!”
給學生一點鼓勵,他們就會閃光。組織者發現,凡是母校派人去看望過的“資教生”,他們在當地都表現得十分突出。
“對早已經習慣了城市文明生活的大學生,讓他們再回到艱苦的農村一待就是3年,這對任何一個人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對于這些“資教生”,身為女性的陳安麗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憐愛。她多次說過,“對這些勇于吃苦、自愿資教的學生,我們絕不能一派了之。一定要從人性的角度給他們以特殊的關注、特別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讓這項功在千秋的事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了做好“資教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省教育廳為他們建立了專門的檔案數據庫,同時開通了“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網站,創辦了彩印版的《資教通訊》,為“資教生”及時了解教育信息、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服務基層的本領提供了有效平臺。此外,在互聯網上還開設了“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成長”3個欄目,為“資教生”交流情感、排遣寂寞創造了條件。
不害怕吃苦,就害怕落伍。這是一部分大學生面對下基層猶豫不決的真實心態。教育廳的領導非常理解年輕人,他們把“資教生”未來的發展、業務的提高作為重要工作來安排,以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出征之前,為了讓參加資教的大學生提前向合格教師的角色轉化,省教育廳特意把他們集中起來,聘請專家實行崗前培訓。每年7月暑假期間,教育廳還定期把“資教生”召回武漢接受免費業務培訓。
盡管有明文規定,“資教生”在3年服務期滿后,政府不包分配工作,但是省教育廳黨組還是決定:在直屬單位和5所省屬學校進人時,優先考慮“資教生”。
2004年12月,教育部舉辦的“華夏園丁大聯歡——2004山東之旅”拉開帷幕,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港澳臺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288名華人教師代表參加了這一活動。湖北省教育廳把3個有限的名額全部留給了來自農村中學教育第一線的“資教生”。聯歡活動中,幾位“資教生”特殊的身份與年輕的身影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
資教行動得到各方贊譽
當初,“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正式啟動時,陳安麗還真有點兒忐忑不安:“大學生的反映究竟會怎么樣?”
隨之,一系列的數字讓她感到安慰和欣喜——
2004年正式啟動:全省28所學校455人報名,306名有志青年奔赴29個貧困縣(市)120余個鄉鎮學校任教。
2005年全面鋪開:原計劃招收500~800名,33所高校2380名大學畢業生踴躍報名,1029名優秀學子前往50個農業縣(市、區)的310所鄉鎮學校任教。
2006年進一步深入:計劃再招收1000名“資教生”。
此時的陳安麗已經有了絕對的自信:“報名人數肯定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且我們還要挑優秀的。”
好的政策必然帶來積極的反響。“資教生”到鄉鎮教育第一線任教,對于緩解農村中學教師的嚴重短缺,改善農村教師隊伍結構,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監利縣教育局局長張曉冰說:“去年引進的98名資教生,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我們將盡最大努力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力爭3年資教期滿后,能夠留住更多的‘資教生’繼續任教。”
恩施市農村教師短缺現象嚴重,有的學校只好請代課教師解決。2004年,恩施市在接收43名資助教師的工作中嘗到了甜頭,2005年主動申請大幅度增加“資教教師”的名額。
……
不久前,湖北大學在校大學生鄺梅花、劉紅旭等人組織調研隊到資教學校實地調查。她們推算了一組數據:按保守計算,如果每名“資教生”帶學生100人,那么從“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直接受惠的農村學生至少是13.35萬人……
“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實施近3年來,其影響力已開始走出湖北,走向全國,走向海外。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的湖北籍學生汪明召,2005年5月直接寫信給湖北省教育廳的領導,堅決要求從北京“回湖北來,到農村去”。他在信中說,我對農村教師的缺失有著深刻的體會。就在多年前我曾就讀的那所中學,包括曾經教過我的許多骨干教師都調到了武漢市區或是外地城市,導致母校教學實力下降。“教育的公平是這個社會最大的公平”,這句話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需要每一個關心教育事業特別是農村教育事業的人以實際行動來實現這個公平,促進城鄉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們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更是責無旁貸!希望你們能給我一個舞臺,我將在這個舞臺上演繹充滿激情的無悔青春。”
臺北市私立中山小學學生學習中心主任余凱云認為,湖北省教育廳開展的這項活動非常有意義,有價值取向和公德上的考慮。通過既定的選拔制度與程序,深入地服務了社會。
香港國民教育中心導師許文焯評論說:“湖北省教育廳能夠成功地引導這么多優秀大學生到農村資教,可見在主張模式上、運作措施上做了頗為細致的工作。”
在2005年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九三學社中央提出建議:在“兩基”攻堅師資緊缺的地方,可借鑒湖北省“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的模式,由政府購買階段性服務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地區任教。
各級領導對這一創新行動也給予了充分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作出批示:辦法很好,望堅持下去,并總結經驗,逐步完善。國務委員陳至立則批示:湖北省的做法很好,教育部要在部屬院校里學習并廣泛推開。 記者 謝湘 李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