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1日電目前中國網民已達1.11億,占世界網民總量的11%。網絡傳播方式為中國公眾表達民意、參與經濟社會及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輿論平臺。據《半月談》報道,互聯網已受到中南海高層的重視和肯定。
2003年,新華社首次披露中央高層領導對網絡的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在非典時期視察廣東時,對一位參與防治非典的一線醫生說:“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溫家寶總理視察北大抗非典工作時說:“我在網上看到同學們在留言中表達了同全國人民一起抗擊非典的決心,令人感動。”“總書記、總理也上網”,一時成為網民熱議的話題。
據悉,除了高層領導親自上網了解民意外,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工作人員每天會從網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供領導人參考。
去年和今年兩會期間,網民通過網絡提問達數十萬人次,溫家寶公開肯定了這種“民意直達高層直通車”溝通方式。他在今年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從群眾的意見中感受到大家對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種信心和力量。”
網友點評說:“可以看出,溫總理對網絡非常了解,經常上網。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意味著中南海利用互聯網促進民主,下情上達,與民意的互動進入一個新階段。”
在信息時代,網絡輿論逐漸成為政府傾聽民聲、了解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近年來,中南海高層重視網絡輿論反映的民意,并迅速作出回應。
2003年湖北打工青年孫志剛因無“暫住證”在廣東被“收容”致死,消息在網絡上激起強烈討論,引起政府高度重視,實施21年的《城市流浪人員乞討收容遣送辦法》隨之被廢除;2005年湖北佘祥林“殺妻”冤案曝光,再次掀起一波網絡輿論大潮,推動了死刑案件的審判程序改革,死刑核準權統一收歸最高人民法院行使……網絡輿論的影響及作用日益顯著。
在注重網絡輿論、加強下情上達的同時,新一屆政府也努力改善上情下達工作,加緊政府網站建設,打造政府與民眾直接溝通對話的新平臺。
2006年元旦,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簡稱中國政府網)正式開通。政府網的開通,被認為是推動政府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
網民注意到,政府網試運行期間,破天荒地把直播間設在了中南海的會議室,多次直播國務院的專題會議;政府網還把2000年以來的200多期國務院公報悉數搬上網站。政府最高層會議同步直播,文件上網,不僅體現政府對人民“知情權”的尊重,更體現了政府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的誠意。
目前,從中央部委到縣級政府均建有網站,政府信息公開程度不斷提高。據悉,中紀委、公安部等黨和政府部門也已開通專門網站,在互聯網上搜集群眾舉報,實現與網民的互動。互聯網跨越了地域疆界,突破了組織界限,實現了黨和政府與普通群眾的直接溝通。
海內外輿論普遍認為,中國政府網的開通,標志中國民眾與政府開始真正進入互聯網上“面對面”的時代,政府網將對政府管理方式產生一系列沖擊和深刻影響,有可能引發一場政府職能轉變的革命性變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