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城鄉醫療衛生將有哪些變化?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表示———
緩解看病難有了時間表
近年來,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百姓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認真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一是發展農村衛生事業,二是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使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網底”越來越牢固,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到2008年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農村衛生是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關系到保護農村的生產力、振興農村的經濟、維護農村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十一五”期間,我國將把加強農村衛生工作放在首位,大力改善農村衛生條件,讓農民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從2003年開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選擇部分縣開展了農民自愿參加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已擴大到678個縣,惠及1.79億農民。農民就診率和住院率均明顯提高,就醫經濟負擔有所減輕,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有所緩解。
“十一五”規劃提出,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醫療救助體系。培訓鄉村衛生人員,開展城市醫師支援農村活動。
今年,我國將啟動《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網絡;5年內國家財政將投入200多億元,對鄉鎮衛生院和部分縣醫院的房屋和設備進行改造。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今年把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市、區),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由20元提高到40元。到2008年,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
從2005年起,我國啟動了“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3年內將組織萬名城市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農村縣級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并且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目前,首批城市醫師4000多人已在600所貧困縣的縣醫院和350所鄉鎮衛生院開展工作。
到2010年建成完善的社區衛生體系
市民“小病在社區,大病上醫院”
黨中央、國務院從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律和廣大人民群眾需求出發,作出了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決策和部署。這是深化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思路的重大轉變。
毛群安認為,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可以優化衛生資源,帶動和促進醫療衛生、醫療保險、藥品生產流通、醫療救助等方面的改革與發展,是有效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切入點,是協調推進衛生綜合改革的交匯點。目前,全國已有95%以上的地級城市、86%的市轄區和一批縣級市開展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共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4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2萬個,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國城市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十一五”規劃提出:大力發展社區衛生,加快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分工協作、雙向轉診的城市醫療服務體系。
根據《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我國將以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為宗旨,努力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把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城市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突破口。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原則是:維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益性質,注重衛生服務公平;堅持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積極參與;以調整現有衛生資源為主,新建擴建為輔;堅持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主要措施有:一是制訂實施社區衛生發展規劃,將社區衛生發展納入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實現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合理分工、密切合作,雙向轉診、共同發展的目標。二是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運行機制,加大政府投入,建立規范合理的收支管理機制,保障其公益性質。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設備配備和人員培訓等給予必要支持。三是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按規定報銷醫藥費用。推動社區首診制度試點,引導患者到社區就醫。四是加強以崗位培訓為重點的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傾斜政策,吸引醫學人才進社區。五是深化公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部改革,實行定崗定編、全員聘用、公開招聘、崗位管理、績效考核、雙向選擇制度。六是發揮中醫藥作用,推廣應用群眾歡迎的中醫藥技術和民族醫藥技術。通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使廣大居民享受到費用比較低廉、質量比較優良的服務。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合理分流病人。 (本報記者白劍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