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 一邊是塑膠操場多媒體教學,一邊是破爛平房小黑板;一邊是教師擠得頭破血流,一邊是一人要教三門課……正在此間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表示,城鄉教育不公已成中國城市和農村最顯著的差別之一,“以城帶鄉”是迅速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
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胡平平代表對此深有感觸。數年前,安徽省銅陵市的一位家長,為了能讓孩子進入某重點中學,曾不惜跪在校長面前懇求,并應允“要什么給什么”。然而,在今天的銅陵市街頭隨機采訪,得到家長的回答卻是“這里學校沒好壞之分,只有遠近之別,上學只想找個離家近點的。”
“銅陵公平的教育,來源于公平的理念。他們的教育模式是‘趕群羊’,只把落后的‘羊’趕回羊群,卻不鼓勵‘領頭羊’。”胡平平代表說,除資金支持外,銅陵把許多好校長、好老師都派到了弱校。年終考核也不平等排名,只調查各校存在的不足,再幫他們彌補,所以沒人分得清哪個學校好、哪個學校差。
“當初銅陵的阻力也很大,咬牙堅持了10年,才最終實現教育均衡化。”胡平平說,這說明教育公平這碗“水”不是端不平,關鍵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決心和毅力。
在地處西南的四川成都,類似的嘗試也在悄然進行。12所城市小學與12所農村小學“一加一”地結對子。在更換農村學校校名后,每對聯辦學校只任命一名法人代表,互派教師管理和任教,財力資源也互相補充。
“把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的榮辱‘綁’在一起,真正實現了城鄉學校間教育資源配置的平衡發展。”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娥代表說。
莊公惠代表將這種方式稱之為“從制度設計上破解教育不公”。他說,如果能從法律法規的“剛性”管理上對師資力量配備、教學設施建設、生源質量分配等作出規定,就能夠保證城鄉間、地域間、校際間、群體間的教育公平。
天津南開大學校長侯自新代表認為,破解教育公平更有力的“武器”是正在進行的《義務教育法修訂案》草案。它將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能區分重點和非重點、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出教師評定職稱要有農村服務經歷等制度,從理念和制度上確立教育的公平性。(記者叢峰 樊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