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審計署6管齊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審計已開始 -周五滬指午盤收于4162.97點 "全民炒股"言過其實 基民熱情不減 -奧運空氣質量將實現五省聯保 水利部急調長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將嚴懲高校"體制外"招生 民辦高校招生收費成監察重點 -外資正式進入中國鐵路運輸領域 中國鋼鐵并未沖擊國際市場 -國稅總局:可能重創股市 短期不征資本利得稅 不會取消利息稅  -"鑫諾三號"衛星上天 "長征"火箭完成百次發射 可發射飛船和衛星 -全國治理商業賄賂未達預期 專項工作延期 公務員處分條例實施 -中國即將公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財政部調整商品進口關稅 美將對我銅版紙征最高99.65%反傾銷稅
布什政府表示:中國履行入世承諾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3 月 03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確實在履行入世承諾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大多數承諾都在2004年底之前漸進式地得到了實現,2005年可以說是中國完全履行承諾的關鍵一年。"

美國時間3月1日,布什政府向國會遞交了2005年度貿易報告和2006年貿易發展計劃,其中對中國履行入世承諾作出如上評價。

繼續糾纏于知識產權保護

不過,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在報告中也指出,"中國履行入世承諾還不徹底、完全,特別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

報告稱,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確實付出了很大努力。然而,中國在執行相關法律法規方面還不是很成功,在執行WTO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方面還是缺乏效力。

但北京市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副所長堯秋根并不認同這一說法。他表示,中國政府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是下了大力改善的,目前的問題很大程度是市場造成的,特別是國外企業在華銷售的產品很多都是壟斷利潤,本國消費者購買能力有限,不得不買盜版產品。比如微軟軟件在中國的銷售價格是它在美國本土的兩倍。

商務部研究所梅新育引用IBM副總裁的話說:"美國的知識產權法應向中國學習,在美國申請專利太容易了,失去了激勵技術創新的作用,是在保護那些沒有能力打開市場的企業。"

除知識產權外,波特曼在報告中還表示,布什政府將在農業、服務業、貿易權等方面推動中國政府全面履行入世承諾。在貿易透明化方面,報告認為,中國國家政府機構中商務部在遵循WTO透明規則方面做得最好。

美誓將促成多哈談判

在2006年貿易發展計劃中波特曼表示:"2006年內的首要工作就是要促成多哈談判的成功。"

他說,多哈談判的成功將為美國及美國的貿易伙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巨大的利益。波特曼認為,中國理應在多哈談判中承擔起一份責任,即履行開放市場承諾。

梅新育表示,美國急于在今年完成多哈談判是由于談判結果需遞交國會批準,耗時達半年,如果拖至2007年底,對布什的總統大選將非常不利,因為美國國內對貿易自由化的反對聲很高。

中國話題備受關注

在2006年美國貿易發展計劃報告中,惟有一個章節是以國家名"中國"命名的,可見中國在美國的貿易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給世界創造了新的機會,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報告這樣表示。

隨著中國人民經濟收入的增加和對商品、服務需求的增大,美國有很大潛力擴大對中國的出口。1997年-2002年,中國對很多美國工業產品的進口稅都從25%降至了7%,這樣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已經是其它國家的5倍,中國也成為了美國第四大出口國。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雖然增大了,但美國對其他國家的貿易赤字減少了。

該貿易報告還對中國的外匯制度給予了關注,表示中國很快地履行了將外匯價格機制與市場掛鉤的承諾,但目前為止,中國的相關動作還不夠。 (記者 薛黎)

來源: 上海證券報

相關文章:
美貿易署正面評估中國入世表現 稱逆差不怪中國
盤點入世后的中國汽車業:七大巨變 四大差距
部分行業入世過渡期將結束 中國將加大調整力度
踐行入世承諾:中國降低門檻 帶來外商投資新熱潮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六一"兒童節關注2000萬留守兒童:發展之路遭遇體制障礙
世界無煙日:中國超5億人健康受被動吸煙危害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