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中國1019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順差凈值達844億美元,占到總額的83%!”
14日舉行的中美經貿論壇上,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演講中公布的這樣一組數字,向“中美經貿嚴重失衡”的論調做出了回擊。他以事實向人們說明,美國對華的貿易出現了比較大的逆差,根本原因在于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制造業大量向中國轉移。
“中美經貿合作并非如再創新高的中美貿易逆差所顯示的那樣失衡,美國在其中也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易小準表示。
2005年,中美貿易總額達到2116.3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1629億美元,從美國進口487.3億美元,貿易順差為1141.7億美元。在創下中美貿易順差新高的同時,也給美國國內持“中國威脅論”者留下了口舌。
易小準對巨額貿易順差進行了結構性分析。他表示,2005年中國出口總額中,有58%來自外商投資企業,1019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順差凈值更是占到總額的83%。如果我們把這一部分扣除,那么中國的貿易順差僅為175億美元。
在跨國公司貿易轉移帶來大量貿易逆差的背后,并不能掩蓋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收益。
“1990年以來,外國投資者一共匯出了2700億美元左右的利潤,這還不包括有相當一部分的利潤被用于再投資”,易小準透露:“正在運營的外商投資企業中,三分之二以上實現了贏利。”
他還特別指出,美國的公司由于競爭力強,表現尤為突出。據中國美國商會2004年的一項調查,86%的美國公司在華收益正在提高。42%的公司在華利潤超過了他們在全球的利潤率。
他用三個“如果”以及量化指標說明他的觀點:如果扣除跨國公司的海外凈銷售和進出口,美國的逆差就會大大縮小,甚至出現順差;如果扣除跨國公司的關聯貿易,美國的貿易逆差就會下降三分之二,對中國的逆差則可下降30%;如果扣除中國的加工貿易順差,或者外商投資企業的順差,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就會分別減少91%和73%。
而代表美國在華公司利益的中國美國商會會長馬誠禮也在演講中間接支持這種看法。他表示,美國的貿易赤字誤導了人們。其理由是,首先,由于中國成為制造業的基地,包括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企業帶來的順差都集中到了中國,實際是美國對亞洲的逆差都反映到中國來了;其次,中國的貿易順差數字反映不出利益的分配狀況。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好處中國并沒有得到,而是流向了各國在華公司。
當然,馬誠禮也表示:“不管怎么說,美國國會對這個數字反應強烈。今年是選舉年,所以更敏感。但是如果客觀地看,中美的貿易是非常健康的。通過貿易,中美都創造了就業機會,美國得到了低成本產品,中國保持了經濟的高增長,所以這是互利共贏的結果。當然,挑戰就是如何使進一步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同時使更多的中國公司到美國投資。”
對于中美貿易互利共贏的局面,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在演講中表示,即使不對中美之間的數據進行結構性分析,上至美國政府,下至美國人民,從中美經貿合作中獲得巨大利益,也是不爭的事實。
美國財政部統計顯示,中國購進美國近年新發國債40%,2004年中國持有美國國債余額約2000億美元。2005年這個數字可能達到3000億美元。這極大地緩解了美國的財政赤字的壓力。
中國出口美國的大量物美價廉的日常消費品,則讓美國廣大消費者得到了實惠。摩根斯坦利的研究顯示,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僅2004年就為美國百姓節省了將近1000億美元,而美國的零售商,不僅通過銷售中國的產品賺取了巨額的利潤,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摩根斯坦利估計,2004年美國公司從中國制造的產品中獲得的利潤近600億美元,占標準普爾公司全年利潤的10%以上,僅銷售中國產品最多的沃爾瑪一家就業人數就有120萬人。“根據美國有關方面統計,中美經貿合作帶動美國就業人數在400萬-800萬之間,”易小準透露。
他還表示,據世界銀行的研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使全球的經濟每年獲得凈收益750億美元。近5年來,中國進口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8%。如果今后按16%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國進口將達到1.3萬億美元。而從今年開始的“十一五期間,中國將購買總值超過5萬億美元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