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對1951年到1998年全國范圍內的678個氣象站的逐月降水資料以及長江、黃河和松花江主要控制水文站同期的徑流資料進行分析,國內研究人員初步查明了我國近50年降水變化趨勢及其對水資源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后認為,我國降水情況近50年內變化表現出較大的區域特征,顯著特點是8月到12月秋冬季東部地區降水量普遍減少,1月到3月江南地區降水量有增加趨勢;5月和7月的長江中下游地區,5月表現為顯著減少,而到7月則有顯著的增加趨勢,華北地區剛好相反。受降水量的年內不均勻變化以及灌溉和水庫調節影響,我國長江、黃河和松花江等主要河流徑流量在季節上出現顯著變化。3條河6個站1月到4月觀測到的徑流量基本表現為增加趨勢,而6月到12月則為減少趨勢,特別是在8月到12月,降水長時間減少,導致河流進入枯水期,加劇秋冬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另外,氣候變暖使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長江和黃河上游的春季融雪過程提前,融雪期徑流量增加;7月江南地區降水的顯著增加,使得長江7月洪水期的徑流量增加明顯,洪澇災害頻率和強度加大。降水量的變化和河流水資源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我國面積大,占有不同的氣候帶,又處在世界主要季風區,加強降水量和水資源變化分析尤為重要。
(記者 宋常青)
新華網 2005年4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