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究竟什么是社工?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局局長馬伊里想了想,如是答:“打個比方吧,社工就是拿工資的專業‘雷鋒’”.
歷史必將記住,全國第一家社工機構,在2003年上海的浦東誕生了。
樂群社工服務社,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的全新機構,一種全新職業,社工將為我們做些什么?什么叫拿工資的專業“雷鋒”?怎樣獲得他們的幫助?“雷鋒”的工作又如何考評?
我們關注著,全國第一,上海首創。
玉門關外有“雷鋒
記者:社工不是義工,與“雷鋒”比究竟還有哪些同或異?
吳鐸(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社工協會副會長):社工,全稱社會工作者,跟雷鋒有點像,但與雷鋒又不同,他們不是業余的、隨機的做好事,今天扶盲人過馬路,明天幫孤老擦窗,而是理性化、組織化、職業化和專業化的助人。
劉曉芳(樂群社工服務社主任):說個我們做過的案例,大概就能清楚些。有一家庭,父母相殘,女兒幸存卻面容全毀了。居委會幫著孤苦伶仃的她找到收養人家,學校師生為身無分文的她捐來了錢物,這都是我們熟知的社會主義經典“春風”。只是她從此不肯出門,不肯說話,誰勸都沒用。誰管這個“心理”事,當然人人有責,但必需要專業知識,必需要足夠時間,必需要相應團隊。過去沒有,“春風不度玉門關”,現在有了,我們派了一名社工去,他帶著身邊的一群義工。一個月后,孩子微笑著上學去了。
馬伊里(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局局長):不僅是困難群體,全體社會成員都是社工的服務對象。社會工作的本質就是服務于人,響應社會上危難及緊急事情,以至日常的個人和社會問題。360行,行行都應該有社工身影活躍。現在我們正在浦東的學校、醫院、殘聯、養老院和居委會著力推進專業社會工作,設立機構和崗位,開展社工服務。
記者:社工這個職業,為什么會在今天的上海出現?
吳鐸:沒聽說嗎,當今世界95%以上的商品趨于滯銷,發達國家的服務產業已經占國民生產總值80%以上。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人類對物質的追求正在趨向“飽和”了,電視機可以買一個、兩個,但總不能買十個八個,此時人需要的是更高層次滿足,也就是人對人的精神層面服務,包括關系的梳理,行為的輔導,心情的舒釋……今天的上海,呼喚社工。
“雷鋒”業績要考核?
記者:社工是專業“雷鋒”全職工作,那么他們的工資由誰來付?
馬伊里:首先是政府以項目方式購買社工的服務。就說浦東29個民工子女簡易學校的事吧,如何規范學校教育秩序?怎樣維護學生身心健康?政府與社工機構簽了個合同,為期一年解決問題。我們出錢,社工去做。前兩天我去一個學校考察,工作搞得有聲有色,組織了幾個大型活動,還把全校最愛惹事生非的9個孩子組成小組,叫什么“OPENF9”,還神了,以前老師頭疼萬分的孩子變得可愛聽話了,這錢,值。
吳鐸:也不是都由政府出錢。有個換腎病人,因擔心醫療費用,一著急,想跳樓。誰去安撫也無用,嚇得家屬和醫護人員惶惶不可終日。最后社工去了,一個月里,社工請來醫生向病人解釋病情,跟家人商量如何籌錢,說服院方同意費用緩交……病人徹底放下了所有憂慮,順順利利治病了,開開心心出院了。社工讓醫院的醫療秩序和服務質量得到提升,醫院出錢理所當然。
馬伊里:剛剛提到的那個毀容女孩的事,社工服務誰埋單?當然是政府,政府是作為“突發事件”項目統一采購。
記者:社工領了工資,怎么保證一定能把“雷鋒”做好?
馬伊里:每個被服務對象,都會照章給社工的服務效果打分的。而且合同是一年或兩年一簽,錢可以分期付,一旦服務質量沒有達到合同規定,停止合同,去購買更好的專業服務。
劉曉芳:說實在的,社工是一個良心的職業,很難用量化指標考核得很精確。像國外社工的工資,和公務員一樣是固定的,干好干壞一個樣,不免有些人浮于事。我希望我們在體制上能有所超越,打算結合購買單位的考核、服務對象的打分,社工有浮動的獎金,有激勵的機制,相信都是“活雷鋒”。
舍我其誰是“雷鋒”
記者:社區里的事情,都有相應職能機構管,為什么還要社工再介入?
馬伊里:說個老公房里都會碰到的問題,拾荒者天天把垃圾筒翻得一片狼藉,這事若要管,按常規也就是一個報告:上級撥款,請個清潔工,一月500元工資。好像也確實沒有什么好辦法的。可社工的辦法你想得到?給撿垃圾的外來人員開會,干什么?在他們中間挑選文化程度高的兩個,談好條件簽上協議,居委會管發出入證,以后撿垃圾不用偷偷摸摸提心吊膽,但撿完后要掃地擦筒弄干凈。沒花政府一分錢,卻是皆大歡喜。這眼光和方法的差距,說到底是專業不專業。
劉曉芳:政府機構不是事事管得了的。像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獨居老人的日常消遣,殘障人士的社會活動……總有力所不及,而對社工來說,那是“舍我其誰”。記者:既然社工服務好,夠專業,是不是會逐漸取代所有從事社會工作的團體?
吳鐸:何必取代,與時俱進看發展,現在社區為民服務的人,不是多了要取代,而是少了要充實,社工要來,大媽阿姨也要留。的確,很多中國特有的群眾團體,他們是在做著大量社會工作,只是缺乏社工的專業方法而已。中國社工協會正制定社工國家職業標準,以后可以兩種渠道并行,一是對現有相關群眾團體和政府人員,進行社工專業培訓;二是依靠“樂群”這樣的社工專業團體,哪里需要哪里去。互相補充,互相融合。
記者:“樂群”的服務章程上有這么一條,“面向社區居民及家庭提供各類專業服務”,居民所有的要求你們都予滿足嗎?
劉曉芳:我想不出來有什么要求我們會拒絕。一個成功的社工身邊,必定會圍繞著一大群義工,分身有術。從國外經驗來看,很多服務項目都是根據居民需求,先做起來,成熟之后再由政府購買的。當然,目前我們剛剛起步,人手不足,力有不逮,但相信我們的隊伍會壯大,我們的服務會更好。1600萬可愛上海人,社工真誠為大家。
《解放日報》2003年3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