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劃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
農業部12日發布《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在全國范圍內劃定了35個優勢區域,重點發展專用小麥、專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雙低”油菜、“雙高”甘蔗、柑橘、蘋果、牛奶、牛羊肉和水產品等11種優勢農產品。
規劃提出,要用5年時間建立一批規模較大、市場相對穩定的優勢農產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公認的知名品牌,抵御進口農產品的沖擊,擴大優勢農產品的出口。
農業部發展計劃司有關負責人說,這11類優勢農產品是資源和生產條件較好、商品量大、市場前景廣闊,在國內市場與國外產品競爭有優勢,能夠抵御進口沖擊的農產品,或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能夠進一步擴大出口的農產品。優勢產區是自然條件好、生產規模大、產業化基礎強、區位優勢明顯的主產區。這些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主要是對國內宏觀調控和進出口有重大影響、對提高我國農業整體競爭力有重大作用的農產品和主產區。
這位負責人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制定遵循了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著眼“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宏觀調控,實施政策傾斜。《規劃》突出強調,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堅持以質取勝,堅持立足產業整體開發、堅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等基本原則。
農業部計劃在每種優勢農產品的優勢產區選擇若干個重點地區,采取一種優勢農產品制定一個戰略,明確主要目標市場,選擇一批龍頭企業,推廣一套實用技術,制定一套扶持政策,實施項目帶動等措施,大力推行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專業化服務,產業化經營,提高優勢產區的生產和管理水平,輻射帶動形成一批優勢產業帶和產業區。
國家為何要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
農業部12日發布了《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提出要做大做強一批優勢產區,重點培育一批優勢農產品,盡快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出口,增加主產區農民收入。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迅速做大做強這些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對帶動我國農業整體素質提高,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農業資源和農產品豐富多樣,農村勞動力富余,農業生產具有多方面的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的回旋余地很大,具有典型的大國效應,有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和條件。比如,我國的高油大豆這幾年進口數量增多,實際上我國東北地區發展高油大豆的自然資源很好,有不少含油率與國外相當的品種。去年東北1000萬畝高油高產大豆示范區平均畝產174公斤,高于美國大豆的單產水平;含油率提高1到1.5個百分點;生產成本有所下降,價格開始回升。去年的大豆進口量開始減少了,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近幾年,我國農業區域布局的調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小而全、大而全”和結構雷同的問題仍很突出,特別是優質專用品種生產還比較分散,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格局還未形成,地區比較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以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為突破口,把由過去主要抓產品和產業發展為主,轉向在繼續抓產品和產業發展的同時突出抓布局的調整和優化,這是我國農業發展重點的一次重大調整。這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業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結構雷同的問題,發揮各地資源和區位優勢,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格局,也有利于打破自給自足的封閉狀態,走向開放,參與競爭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從農民增收角度來看,農民收入增幅放慢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突出問題,而增收最困難、最緩慢的是從事大宗農產品生產的農民。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主產區受國際市場沖擊最大。增加農民收入,重點是增加農產品主產區農民的收入。通過優勢區域布局,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化生產后,能夠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開辟農民新的就業渠道,擴大就業機會。
從各國情況來看,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是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一般趨勢和必然規律,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美國已經形成了一些有競爭力和國際知名的產業帶,如其玉米生產帶,產量占全國的45%,小麥生產帶,產量占全國的50%,大豆生產帶,產量占全國的60%。法國形成了世界知名的葡萄優勢產區。在優勢產區相對集中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區域農業生產和管理水平,可以促進優勢產區率先走向農業現代化。
新華社 2003年02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