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1日,世界銀行發布的新報告認為,全球經濟蕭條的前景,今后12-18個月增長率低于預期,將阻礙發展中國家的減貧進程。采取行動消除損害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利益的貿易和投資障礙日益成為當務之急。
世界銀行報告《2003年全球經濟展望與發展中國家:加強投入創造機遇》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減弱了2001年下半年出現的緩慢復蘇勢頭。報告列舉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目前的不確定環境中可以采取哪些步驟來提高增長率和加速發展中國家的減貧進程。
全球經濟放緩不利于減貧
報告預計,在經過2001年和2002年異常緩慢的增長之后,2003年全球GDP增長率將為2.5%, 高于過去兩年,但仍大大低于2000年的3.9%,也大大低于長期增長潛力。報告警告說,全球復蘇勢頭可能會很快失去力量,世界重新陷入衰退的風險很大。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主管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尼古拉斯·斯特恩說:“復蘇遠比我們預期的要緩慢和不平衡”。
根據最新預測,2003年高收入國家的增長率預計為 2.1%左右。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增長率要高不少,可達3.9%。但平均數掩蓋了巨大的地區差異。東亞地區一馬當先,可達6.1%,之后是南亞地區,可達5.4%,而其他地區的增長率預計都低于4%,拉丁美洲地區僅能達到 1.8% 。除亞洲和東歐外,其他地區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都不足以帶來明顯的減貧效果。
東亞在2001年下半年出現的經濟復蘇在2002年上半年繼續加強,但在夏季以后勢頭放緩,不確定性增加。由于預測的全球經濟復蘇速度將低于預期,對東亞出口產品的需求可能會減弱,最近高技術指標下跌表明這一重要部門的復蘇之路可能是坎坷的。世界石油價格上漲將消耗多數東亞國家的收入,而巴厘島和其他地區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將抑制印尼和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旅游業和企業信心。但是,預計2003年世界貿易和發達國家的產出增長率仍會超過2002年,因此東亞的經濟放緩預期將是有限的,尤其是中國的持續強勁增長為東亞其它國家提供了區域內的巨大出口市場。預計2003年該地區GDP增長率將從2002年的6.3%略有下降至6.1%。
報告認為,在近期內抑制全球增長的因素包括:消費者信心減弱,在股市低抑債臺高筑,美國公司財務丑聞后患無窮,投資者對日本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憂心忡忡,歐洲在電信業和其他高技術產業投資過度,人們對拉丁美洲國家的債務問題心存憂慮。
流入發展中國家的私人資本顯著減少
全球經濟蕭條使得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私人資本減少。商業銀行貸款凈額轉為負數,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從1999年的高峰跌落下來。報告的主要撰寫人理查德·紐法默說:“這是自1981-83年全球經濟衰退以來外國直接投資持續時間最長的下降”。
在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的外國私人投資比1997年減少了25%。投資者在長期項目面前望而卻步;工業國家的會計丑聞把安然和世通這樣的大公司逐出市場;東亞地區、俄羅斯和巴西的增長放緩降低了投資需求。
紐法默說:“除了這種減少帶來宏觀經濟困難外,吸引國內和外國的私人資本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很多重要的項目,比如電力、道路或供水系統,干脆就無法吸引到所需要的私人資本”。
不僅僅是投資減少,而且投資者更加注重選擇,用于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正在被重新轉移到投資環境較好的國家。
就多哈貿易議程采取行動比以往更為重要
世界銀行國際貿易局局長尤里?達杜什說,全球經濟放緩有可能將注意力從全球貿易談判取得快速進展的必要性上轉移開。他說:“如果由于短視而僅注重短期問題而允許保護主義勢力扼殺在消除貿易壁壘和發展中國家投資和減貧的其他障礙方面所取得的進步的話,這將是令人遺憾的”。
去年11月在多哈啟動的解決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的全球貿易談判已出現停滯的跡象。達杜什說:“美國的農業法案和最近宣布的將歐盟農業補貼支出保持到2013年的協議增加了農業談判的復雜性”。世貿組織成員國的部長們計劃在2003年9月墨西哥坎昆的下屆全球貿易峰會上審議進展情況。
CANCUN會議將在其議程中審議兩個有爭議的新問題-關于國家投資協議和對競爭政策要求的議案。跨國公司希望這樣的協議能為他們擴大市場準入并針對不利的政府政策(例如財產征用)提供新的保護。然而,報告認為,針對不利的政府政策增加新的投資保護措施的全球性協議對于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可能沒有多大作用。
《2003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認為,投資協議可能會對發展中國家有所幫助,但前提是協議要先解決那些對發展影響最大的問題,比如消除針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造成投資扭曲的貿易壁壘。發展中國家總的來說都面臨著制造業產品貿易的出口壁壘,這種壁壘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報告列舉了許多這種壁壘,例如滑動稅率。智利向美國出口新鮮番茄的關稅稅率為2.2%,如果烘干包裝后出口就要付8.7%的關稅,而如果加工成番茄醬就要付將近12 %的關稅。這些壁壘對國內和外國投資都有不利影響。
斯特恩先生說:“取消傷害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的貿易和投資壁壘應該繼續成為全球貿易談判的主要重點,這包括發達國家的壁壘和發展中國家本身的壁壘。不解決這個大問題而過多地糾纏于國內管制問題就有可能拖延協議的達成或者產生的結果不能真正有助于貧困人口”。
報告列舉的一個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但幾乎沒有得到公共關注的競爭障礙是國際卡塔爾-即,由大公司組成的集團,通常設在發達國家,他們達成內部協議限定價格和分割出口市場。據估計90年代受到起訴的6個卡塔爾總共使發展中國家多付出了30億-70億美元。這些卡塔爾壟斷了維生素、檸檬酸、不銹鋼管等產品。
有些卡塔爾(比如海運)被官方正式免于反托拉斯法起訴。報告列舉世行的研究成果說明,打破私營航運公司之間的限價協議可以將航運價格降低 20%左右,每年至少為發展中國家節約進口成本23億美元。
報告提議增加信息披露和強化執法機制以防止這樣的濫用權力現象,并建議受到卡塔爾不利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法院進行起訴。
改善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環境
即使是在全球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自己也可以做大量工作以促進增長和減貧。世行以前的研究報告強調改善治理、完善機構和產權是增加私人投資數量(包括內資和外資)的必要條件,而今年的《全球經濟展望》更前進了一步,認為應該考慮以促進競爭的政策作為改善投資質量的一種方式,即,提高投資的效益。
報告分析了在發展中國家限制競爭的政策障礙:貿易壁壘限制進口競爭;法律限制阻止外商進入以增加競爭者的數量;國家壟斷限制私營企業進入,包括國內外的私營企業;已實行私有化的行業監管制度設計不好會成為國內外競爭者的障礙,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解決一個方面的問題而不解決其他方面的問題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例如,在高壁壘的情況下允許外商進入會形成寡頭壟斷,減少國家的收入。而降低貿易壁壘有助于通過競爭減少壟斷利潤。報告認為,在集中化程度高的行業把進口額占國內銷售額的比例從零增加到25%可以通過降低消費價格將寡頭壟斷的利潤率降低8%。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的企業比中國和印度的企業生產率高,部分原因就是他們降低了貿易限制和準入的管理壁壘。
同樣,盡管私有化往往有助于促進增長和減貧,但私有化本身并不是萬應靈藥,在缺乏競爭和實行私有化后監管制度薄弱的情況下也不一定能提高效益。紐法默說:“僅僅把國家壟斷變成私營壟斷是對私有化潛力的浪費。私有化的真正好處來自于引進競爭以推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建立為貧困人口提供享受服務的機會的法規”。
例如,在非洲,在擁有競爭性電信網絡的國家,電話服務的發展速度比存在私營電話壟斷的國家快三倍。改善基礎設施的質量和管理可以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例如,印度到美國的航運成本比泰國高20%以上。
中國發展門戶網 2002年1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