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愿意用數字說話,因為數字是量化了以后的結果,是可以充分信任的不變量。然而,數字就那么令人信服嗎?
各高校又要總結一年一度的就業工作了。總結后,要上報給國家教育部門的。于是一連串的數字就列出來了,比如某校說洽談會的供需比是1∶3,幾千名畢業生,每一名畢業生都有3個位置等著呢。在全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就業形勢真就這么喜人嗎?看看報紙,不光咱們一家,兄弟院校幾乎家家如此。有些兄弟院校更敢宣傳,供需比達到1∶10、1∶12。家家形勢喜人,還哪來的就業形勢嚴峻呢?但是,看看供需比是怎么算出來的吧。有的單位實在是名不見經傳,可是胃口蠻大的,一下子就要幾十個畢業生,其實他們一個也招不去。這種無用信息占了很大的分母,而有的高校統計時,卻把這些無用信息看成寶貝。有的單位今年共要10名畢業生,但它可能要走10所高校,對每一所高校都說它要10名畢業生。這樣,對于每一所高校而言,相當于用人信息增加了9倍。總之,只要和分母有一點聯系,你就盡管往上招呼吧,反正也沒有人細究,也不犯法,都是給自己貼金,何樂而不為。
就業率是一個大家都十分關注的數字。有的學校宣傳自己的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我百思不得其解,這個數字到底是怎么算出來的呢?100%意味著一個都不能少。現在考研的成績還沒有下來,起碼考研同學的未來就是一個未知數,怎么就能出來一個100%的就業率呢?
而我更想說的是,即使100%的就業率是準確的,也絕不是工作上的完事大吉。近些年來,我們太喜歡關注就業率了,仿佛“產品”賣出去了就是高校的勝利。但是想沒想過,“產品”都賣給了誰,賣得值不值?就算畢業生都有了去向,但是不是由于沒人要迫不得已只好去了“茍延殘喘”的單位,還是去了國際性大公司大企業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愿?換句話說,我們只關心就業率的數量,而并不關心就業率的質量。僅有數量卻沒有質量,又有什么可沾沾自喜的呢?
有些數字表面上看是準確的,但換一個角度或者往深里去想,就覺得它并不科學。我們做工作,是為了好大喜功,還是為了真正的事業,我覺得這是很關鍵的。(嚴蔚剛)
《中國青年報》 2002年2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