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慶偉)在生活質量日趨提高的今天,無公害、營養(yǎng)型的綠色食品成為市場消費新亮點,許多企業(yè)扛出“綠旗”拼市場。然而記者近日在東北調查發(fā)現,一些食品加工企業(yè)盡管斥巨資建設了衛(wèi)生潔凈的廠房,引進了世界一流的加工設備,但由于缺乏綠色原料基地的支撐,出現了最先進的設備仍然生產不出綠色食品的尷尬現象,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再次亮起紅燈。
遼東半島有一家大型果汁加工企業(yè),斥資上億元從國外全套進口先進生產設備,年產各種果汁5萬多噸。記者穿上消毒衣進入寬敞的車間,看到地面由凈水浸潤,四壁纖塵不染。技術人員指著眼前縱橫交錯、光亮如新的管道、桶罐說,這可是當今世界第一流的生產線,榨汁機、超精過濾機引自瑞士,保證果汁低雜質、高透光率,無菌灌裝機來自美國、意大利,高溫瞬間滅菌設備能在幾秒鐘內殺死細菌,原料水果經過篩選后進行酸洗、堿洗、榨汁和灌裝,整個工序都在管道中封閉進行。這家企業(yè)已投產四五年,申辦綠色果汁也進行了一段時間,但在當地綠色食品名錄上,記者仍然沒有找到其生產的產品。
最先進的設備為何榨不出綠色果汁?
有關部門介紹,論工藝設備和技術管理,這家企業(yè)都沒的說,但農藥和化肥施用量在水果生產中的失控,讓果汁失去“綠色”根基。綠色食品不僅對加工環(huán)節(jié)有嚴格的衛(wèi)生要求,還對原料生產中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使用以及水、土壤質量等有明確規(guī)定。有關方面對當地初步監(jiān)測發(fā)現,果園土壤中農藥、重金屬超標,果品中也存在著藥、肥殘留超標問題,即使設備再先進,如果不對水果基地進行“綠色改造”,很難榨出綠色果汁。
這家企業(yè)遇到的問題在東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素有“水果大省”之稱的遼寧,果園面積達1100多萬畝,但綠色水果基地僅在遼南一帶有7萬多畝,年產水果5萬多噸,分別占全省的6.25‰和1.4%。省綠色食品中心主任張勇說,全省綠色水果比例太小,至于綠色果汁,目前還沒有一家。如果打出綠色大旗,企業(yè)的市場份額無疑會進一步擴大。
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滯后的社會化統(tǒng)一服務,是導致果樹生產粗放落后、藥肥超標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缺乏專業(yè)技術人員指導和標準化生產流程,果農只憑經驗侍弄果樹。在這家企業(yè)附近一個果園內,一位姓劉的農村大嫂告訴記者:“俺也不懂打藥技術,有一次打藥差點被毒死,以后就雇人打了,他要多少藥俺就給他買?!睘樽非螽a量,果農們拼命上化肥,一棵樹要上10多公斤,大大超過了限定用量。曾以皮薄、酸甜適口而稱雄國內市場的遼寧國光蘋果,如今口感大不如前,保脆時間也縮短了,早已被外地的紅富士擠出了鮮果市場,500克兩三角錢也少有人問津。
在國際農產品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非綠莫入”已露端倪。入世后,許多國家在取消關稅壁壘的情況下,注重設置“綠色壁壘”保護本國市場,如日本要對進口大米進行100多項檢驗。失去“綠色”就可能失去一大片市場。幾年前遼西某市與日本簽訂了2000噸的紅富士蘋果供銷合同,由于農藥化肥殘留超標,結果只選出6噸合格產品,次年的合同自然化為泡影。近年一些食品加工企業(yè)生產的食品,也多次發(fā)生因農藥殘留或重金屬超標而被退貨索賠的事件。
一位基層農村干部告訴記者,中國農產品如果不盡快提高衛(wèi)生標準和內在質量,不要說打進外國國門,連自家廠門都進不去了。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東北一些地區(qū)開始注重農產品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黑龍江省政府投資5000多萬元用于綠色食品產業(yè),吉林省則舉辦“綠色食品展銷周”引導綠色產業(yè)發(fā)展,遼寧省今年計劃將綠色食品基地監(jiān)測面積擴大到1000多萬畝,綠色食品總產量力爭達到50萬噸以上。(完)
新華網 2002年2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