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勞動部門在各大車站設點調查民工流,估計今年進京務工者達百萬
昨日19:55,從四川駛來的“民工專列”L2次列車載著1200多名民工駛進西客站第二站臺。很多年輕的面孔從打開的車窗口探出來,帶著好奇,帶著笑意,經過近36個小時的長途旅行,這些來自四川的年輕務工者長出一口氣:“北京,我們來了!”
四川廣元市蒼溪縣寨山鄉寨山村的楊波,正招呼著十幾個同鄉下車集合。他是中建二局安裝公司的技術員,在北京打工已經8年了。楊波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公司在海淀區肖家河建設一個污水處理廠,這個污水處理廠是為了奧運會而修建的。楊波說:“去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以后,電視和報紙上有很多關于奧運建設的報道。各種建筑工程特別多,包括很多環保工程。北京這個市場這么大,我就想著要從老家帶些人到北京來。這些人要年輕、肯吃苦,還要有文化,至少是初中以上。這次從老家新招了20多個人。”楊波還告訴記者,他們家鄉大部分青壯年都出門打工,主要去北京、廣州和新疆。申奧成功后,有很多過去在新疆等地打工的今年也來北京了。
戴眼鏡的是29歲的王軍,楊波的中學同學,他過去是蒼溪縣麻紡廠的工人,兩年前下崗。說起到北京后的打算,他淡淡地一笑:“我以前所在的工廠是個中型國有企業,我是個普通工人,下崗工資只有100多元。在北京也許每月能掙個六七百元,這樣可以貼補一下家用。來北京恐怕也要干建筑業,而且要從最基層的干起,慢慢學點技術。2008年要開奧運會,北京的市場大,但是競爭也激烈。除了掙錢,自己還要有長進。我希望能在北京干出一番事業。”
記者了解到,從大年初四開始,勞動部門的有關工作人員就開始在北京站、西客站、永定門火車站、趙公口長途汽車站對到京民工進行抽樣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來北京的目的、來自何地、年齡、文化程度、是有工作的“老”民工還是頭一次來京的“新”民工。
從這四天的抽樣調查結果來看,外地民工進京數量和規模基本與去年持平,繼續保持有組織有計劃的有序流動。初步估計,今年外地來京務工人員的規模將從去年的95萬人提高到100萬人。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業處的馮永啟介紹,外地民工進京主要以有組織、有計劃的輸入為主。北京在全國的17個勞務輸出大省建了276個勞務基地,負責對北京輸入勞動力。去年在北京呆上一天以上的外來人口是149萬,其中在北京居住了半年以上辦理了外來人口就業證的有95萬。外地民工在京主要從事建筑、餐飲、服務、紡織、環衛、園林業。其中,從事建筑業的民工有50萬至60萬人。
北京青年報 2002-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