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吉林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促進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全面實施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提升農村經濟整體水平,完善農村經濟運行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開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則。
1.堅持 “三化”統籌。把農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認真落實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加大農業投入,加快資金、技術、人才向農業農村集聚,盡快扭轉農業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局面,促進 “三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2.堅持 “三動”并舉。全面實施、協同推進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和創新驅動戰略,以投資夯實農業基礎,以項目帶動增加投資、集聚要素、提升產業層次,以創新驅動優化農業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育未來發展新優勢。
3.堅持狠抓糧食生產不動搖。立足區域特點和資源比較優勢,把糧食生產放在首位,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政治責任,強化政策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政府抓糧積極性,實現糧食持續增產、質量效益不斷提升。
4.堅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把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提高農民吸納和應用科技能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循環農業,不斷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質量效益不斷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5.堅持農村體制機制創新。在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礎上,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機制,不斷提高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組織化水平。積極探索現代農業實現路徑,選擇適應本地區的發展模式,實行多元化、差異化發展,科學有序推進。
(三)發展目標。
1.農村經濟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到201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500億元,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7000萬畝以上,2012年糧食生產能力達到600億斤,2015年力爭達到700億斤;蔬菜產量達到1350萬噸;人參產量2.2萬噸。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330萬噸、115萬噸和56萬噸。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2萬噸。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環境監測面積達到5700萬畝,產量達到3700萬噸。
2.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到201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3800億元;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達到5000億元。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農機總動力達到3100萬千瓦;信息網絡覆蓋行政村比重達到85%。
3.農業生產科技水平顯著提高。到2015年,農作物自主創新良種占有率達到60%以上;科技成果應用率達到7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以上;系統培訓創業農民1萬人左右,培訓農村技能型人才100萬人次;農業秸稈資源化率達到39%;農村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0%。
4.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到2015年,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減災體系;重點中小河流和山洪災害防治區的防洪能力得到提高;洪澇災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300萬畝,其中發展旱作節水灌溉面積1000萬畝;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5。基本解決農村人口的不安全飲水問題,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率達到94%。加快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新增農村水電裝機容量25.8萬千瓦。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化率達到60%;新農村示范村建設達到2000個。
5.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新進展。到2015年,有林地面積達到83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4.2%,森林總蓄積達到9.6億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000平方公里;西部地區、大江大河流域等重點區域生態治理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治理與修復取得顯著成效;草原生態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草原支持保障體系逐步建立,草原生態環境初步改善。
6.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高。到2015年,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測準確率進一步提高,氣象服務信息覆蓋率達到95%以上,建成預警信息為先導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7.農民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992元;農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5平方米;轉移勞動力人數達到470萬人,其中穩定轉移就業一年以上的達到150萬人。貧困人口數量明顯減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