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全文)

2013年09月10日11:00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規劃 農村 經濟發展 十二五 綱要 吉林省 國民經濟 社會發展 工業化 城鎮化 現代化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制定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全文如下:

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 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統籌 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階段。為有效解決 “三 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按照省委、 省政府的統一部署,根據 《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 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農村經濟發展成就。

“十一五”期間,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及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全面提高 “三農”工作水平,實現了農業連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為全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糧食連續增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十一五” 期間,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增長,全省糧食產量穩定在500億斤階段性水平,2010年總產達到568.5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 “十一五”期間平均產量達到532.7億斤,比“十五”增加71.9億斤。全省糧食商品率達到80%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依托豐富的糧食資源,大力發展優質畜牧業,加快實施 “糧變肉”工程,通過改良品種、建設牧業小區、加強重大疫病防控、積極開拓市場,不斷推動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2010年,全省豬、牛、羊、禽出欄量分別達到1454.6萬頭、293.7萬頭、305.65萬只和3.78億只。全年肉類總產量240萬噸,鮮蛋類總產量95.64萬噸,牛奶總產量43.50萬噸。深入實施園藝特產業千億元創業計劃,園藝特產業總產值達到707.8億元。全省蔬菜產量已達1078.75萬噸,棚膜經濟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省漁業養殖面積發展到300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16.9萬噸。

2.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物質裝備水平顯著提升。圍繞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基本要求,大力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通過政府組織推動、技術集成應用、良種良法配套、政策措施支撐,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加強良種培育科研攻關,主要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100%,選育的超級水稻新品種 “吉粳88號”列入國家主導品種。一大批節本、提質、增效、節能農業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全省生物防螟、農田滅鼠、測土施肥、種子等離子處理、玉米覆膜滴灌等技術累計推廣面積2.78億畝次。玉米綜合生產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培育科技示范基地330個、科技示范戶3萬戶,輻射帶動60萬戶。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3%;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0;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和旱澇保收面積分別達到172.68萬公頃和106.35萬公頃;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2145萬千瓦,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61%。

3.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果顯著。“十一五”期間,不斷強化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扶持,加大對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技術改造和品牌培育的投入力度。啟動實施了產業化集中區建設,全力打造了一批資源配置合理、區域特色鮮明、帶動作用突出的產業集群,打造出大成、皓月、修正、敖東等一批龍頭企業。積極引導扶持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不斷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緊密聯結的利益機制,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集群、生產基地配套、利益聯結緊密、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到2010年底,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實現2550億元,是2005年的2.54倍,已成為我省第二大支柱產業。

4.強農惠農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全面落實國家和我省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全省農民通過享受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農機購置補貼和良種補貼等政策補貼直接受益466.48億元。落實中央財政實施產糧大縣獎勵政策,5年累計落實獎勵資金63.8億元,42個縣 (市、區)受益。有效地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的積極性。切實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重點實施了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高標準農田、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推廣和土地深松深翻等項目,有力地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氣象為 “三農”服務工作不斷推進,糧食主產區年平均人工增雨10億立方米。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428.74萬農村人口及12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提前一年完成了 “十一五”規劃任務。積極開展農村泥草房改造,改造農村泥草房59.8萬戶。實施林業棚戶區改造工程,改造國有林區棚戶區7.55萬戶,面積377.5萬平方米;改造國有林場危舊房8300戶,面積41.5萬平方米;享受廉租房政策職工4000戶,面積20萬平方米,林業職工住房問題得到初步改善。開展大規模農村沼氣建設,全省推廣太陽能采暖房227.5萬平方米,建成秸稈氣化供氣站18處,建沼氣池9.3萬個,大中型沼氣池63個,農村沼氣服務網點達到500多個。農網改造深入推進,實現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實施了 “村村通”工程。4871個自然村新開通廣播電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建立。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工作,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形成。

5.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收入構成更趨多元化。201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6237.44元,比 “十五”期末增加2973.44元,增長91%。在農民收入構成中,農業經營性收入穩定增長,工資性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份額最大,轉移性收入增幅較快。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受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影響,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量較快增長,對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貢獻日漸增大。

6.農村勞動力快速轉移,城鎮化穩步推進。 “十一五”期間,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步伐不斷加快。培訓綠證農民10萬人,培訓新型農民56萬人,引導性轉移培訓農村勞動力100多萬人。2010年,農村勞動力轉移達到353萬人,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全省城鎮化水平不斷上升,到2010年,城鎮化率達到54%。進城農民工的就業環境不斷改善,政府和企業不斷加強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及醫療、工傷、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狀況不斷改善,大批農民逐漸融入城市社會。

7.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實施脫貧計劃,貧困人口減少速度加快。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狀況不斷改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自然村通公路、電、電話、廣播電視及行政村有衛生室、有合格衛生員的比例均有較大幅度提高。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明顯增加,整體經濟水平有所提高,重點縣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得到了調整,個別重點貧困縣實現了快速發展。

8.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新進展,生態環境加速惡化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十一五”期間,重點實施 “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日本政府貸款松花江中上游林業生態工程,開展了綠化美化村屯、創建綠色家園活動。到2010年底,累計完成造林57.4萬公頃,新增森林蓄積4400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達到9.14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3.6%,在全國排名第10位。進一步完善了長白山、向海、莫莫格、龍灣等保護區基礎設施,新增設波羅湖、扶余2個省級濕地保護區,三湖和哈尼晉升為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中西部地區土地沙化、堿化的趨勢得到進一步遏制。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665平方公里,生態修復面積4532平方公里。

9.農村改革繼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穩步推進。農村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村體制機制不斷創新。全面推進了以縣鄉機構、縣鄉財政管理體制、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全省鄉鎮由改革前的915個撤并為624個,全省鄉鎮事業站所比改革前精簡30%。實行“鄉財縣管鄉用”管理方式的鄉鎮達514個,占全省鄉鎮總數的82.4%。全省共撤并農村中小學校1709所。完成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和國有農場稅費改革,每年為農民減負1.57億元,初步形成了減輕農民負擔長效機制。啟動鄉村債務化解工作,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14.62億元。擴大村級公益事業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范圍,建立健全農村公益事業投入新機制。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和農村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進一步激發了農村各類生產要素內在活力。在完成全省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基礎上,配套改革試點開始啟動。加快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步伐,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比2005年增加2倍。加快推進了農村金融改革試點。農村信用社經營狀況明顯改善,支農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較快,農業保險穩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加強了農民工權益保護,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正在加快建立,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啟動了農村義務教育 “普九”債務清理化解試點。

1   2   3   4   5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