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5:教育
報告摘要:加大教育事業投入。今年中央財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將由去年的1076億元增加到1562億元;地方財政也都要增加投入。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普通高校招生增量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 張杰庭委員:
讓孩子們成為
教育投入的受益者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從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屆時,將實現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免費。這是本屆政府的一個創舉。與此相應,近幾年來,政府不斷加大對于教育的投入,全國財政用于教育支出近五年比前五年增長1.26倍。今年中央財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將由去年的1076億元增加到1562億元,增長幅度達45%。這反映了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
我認為,政府對于堅持優先發展教育的態度非常明確,在對于教育發展的支持方面也是前所未有。政府減免了學生的學雜費,又加大了投入,但是如何讓孩子們真正成為國家對于教育扶持的受益者更加重要。也就是說,國家的投入要從減輕孩子們的學業負擔中體現出來。因此我認為,國家應該一邊加大投入,一邊對于變相加大學生及其家庭負擔的行為給予查處。比如說,國家規定不讓公辦學校給學生補課,但是學校與社會辦學機構合作,用公辦校的老師繼續給學生補課,這就是典型的加大學生負擔行為。在取消學雜費后,一定要注意查處變相提高贊助費、變相培訓等加重學生負擔的行為。各級政府要行動起來,為規范辦學做更具體的事。這樣,政府希望通過加大對于教育的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減輕學生負擔的愿望才能實現。正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要讓孩子們上好學,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俞敏洪委員:
大學課程
要與就業結合起來
政府工作報告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單獨提出來,我認為非常重要。
近兩年大學生就業壓力很大,這一方面與連年擴招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講,我認為大學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和具體工作有距離是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此外,有的大學老師知識更新不快,給學生上課好多年用一套教案。我認識不少商學院的教授,可是幾乎沒有過經商的經歷,他們本身的經驗與現實是脫節的。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弱。有的學生大學畢業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得不用各種工作痛苦地試驗自己,試驗的結果是更加迷茫。
因此我認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不僅僅是個投入的問題。應該考慮如何讓不合格的教師離開教學崗位,如何能尋找到合格的教師,同時,更新學校過時的課程。要把大學課程與就業結合起來,讓大學生更廣泛地接觸社會,這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前提。
關鍵詞6:社會保障
報告摘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實行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一要做好社會保險面和基金征繳工作。重點擴大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努力解決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問題。二要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三要采取多種方式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強化資金監管,確保基金安全,實現保值增值。四要健全社會救助體系。讓人民生活無后顧之憂,直接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
◆ 董力委員:
應盡快頒布
社會保險法
過去五年,我國社會保障取得了突出成績,是發展最迅速的五年,也是國家投入大幅增加的五年。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體系也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由原來的只面對城市、城鎮居民轉向面對全體勞動者。這是很大的一個進步。但我國社會保障任務仍然很艱巨。首先是我國人口眾多。雖然2007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達到1.8億人,比2002年增加近一倍,但我國有2.83億城鎮職工,可以說仍然有很多人沒有基本的醫療保險,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其次是保障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從2005年開始,我國已經連續三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標準,但由于整體水平不高,目前有些地區水平仍然偏底,并且隨著目前物價的提高,這方面的提高必然受到沖擊。第三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尤其是“社會保險法”應該盡快頒布。在經濟發達的國家,社會保險是國家強制執行的保險,這對企業和個人來說,都具有強制性。而在我國,一些企業并沒有給員工上社會保險,而是根據企業主自身的標準,只給部分人上社會保險,這是有問題的。我國一定要有“社會保險法”,明確社會保險的強制性,才能杜絕這種情況。這樣企業和員工也能依法參保。
目前職工生活出現困難,有四個主要原因,一是失業,失去經濟的基本來源;二是因病致貧;三是企業拖欠工資;四是教育費用不斷上漲。政府在救助、福利等方面加大力度,這些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體現,對當前的一些實際問題都有說法,并能對癥下藥,下一步關鍵就是落實。
關鍵詞7:產品質量安全
報告摘要:今年要完成7700多項食品、藥品和其他消費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健全食品、藥品和其他消費品安全標準體系。一是加快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和修訂;二是完善產品質量安全法制保障;三是健全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我們一定要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用得安心,讓出口產品享有良好信譽。
◆ 金志國代表:
要將信用約束、
標準約束和制度約束
有機結合
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產品質量安全的問題都講到了關鍵點上。質量安全標準要與國際接軌,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中國產品獲得世界認可非常必要的一步。近些年,中國在產品質量標準建設上花了大力氣,推出了很多標準和規范,同時法律法規也不斷完善,對違規企業的打擊力度也越來越大,使違法成本不斷提高,這些都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和“質量大國”的全面轉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認為,現在的問題主要在于監管方面。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監管?目前主要是事后監管,其實更重要的是出廠前的監管。首先是監管產品制造標準;第二是監管生產過程;第三是監管產品。如果僅僅靠出了問題后才來監管,很容易讓一些投機者渾水摸魚、蒙混過關。
其他的監管渠道還包括媒體監管。僅僅曝光是不夠的,因為曝光之后只有部分群眾知道,不法企業還會重新注冊公司或改變包裝等,繼續欺騙,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從源頭上,從信用體系上進行監管,將其納入到信用體系管理上來,讓做壞事的人永遠留下他的不良記錄。
因此,今年兩會我提交了一份議案???關于加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信用管理法”。因為不論是標準也好、法律也好,都是一些被動的約束。而信用不是被動的,要將信用約束、標準約束和制度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守法經營成為一種自覺意識。
從我掌握的數據看,中國食品出口合格率已經連續多年超過99%,然而,目前一股盲目的對“中國食品”的恐慌潮依然在某些海外區域流行,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產品的出口業務和國際形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從根源上看是與世界對中國了解的嚴重不足有關。對中國產品不信任的根源在于不了解,因此中國不能當“只會做不會說”的 “老實人”,必須要惡補“溝通課”,學會用“高效溝通”來塑造強勢形象,從而爭得公正的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