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有許多重要的論述,其中改善民生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被眾多媒體關注,也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共鳴。
多年來,紡織業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單純依靠數量型增長,而在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的轉變過程中阻力重重。由于政策環境的約束力不夠,一些企業可以簡單地從數量增長模式中得到好處。
現在的情況不同了,自從今年太湖藍藻事件發生以來,各地政府對傳統工業化的弊端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人們開始關注產業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從根本上否定了生產能力“單兵突進”的發展模式,認識到生產能力的發展實際上受到了資源承載能力的極大制約。因此,實現資源的可再生利用和生產過程的節能減排,構建環境友好型企業,成為紡織業的共識。
在10月17日召開的全國印染行業節能環保年會上,可以容納250人的會場被超過350名的代表擠得水泄不通,說明紡織界人士對于節能減排這一關系到改善民生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工作的高度關注。
本屆節能環保年會不僅僅局限于對節能減排的技術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與會代表還就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有代表指出,現在講發展,不僅是一個數量增長的概念,質量被提到了首位;現在講經濟,也不僅是經濟概念,而是把民生以及與民生相關的要素都考慮在內。
有代表反映,在個別環境污染相當嚴重的地區,當地政府制定了比發達國家還要嚴格的相關指標,大批中小企業面臨關閉的命運。應該看到,盲目的關停并轉并不能解決當地的環境宿債。還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從倡導科技進步、實行綜合治理入手,通過分類指導,解決企業數量過多、空間分布過密的結構性矛盾。
有代表指出,目前改善民生已成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起點,而紡織工業是公認的民生產業,改善民生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在這個過程中,紡織業要充分重視“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很多代表認為,經濟發展一定要惠及民眾的理念為重新確立經濟發展目標指明了方向,也為紡織工業在外貿順差過大、國內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努力拓展國內市場以滿足內需指明了方向。在黨中央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在改善民生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道路上,紡織工業將繼續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