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加大對農村基層財政轉移支付的機制已經形成,但如何用好財政轉移支付還沒有很好破題。伴隨著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召開,如何評價新農村建設一年來的成效,如何確定下一步農村工作重點,成為歲末年初的關注熱點。
政府主導的兩次新農村建設
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的很多重要文件中都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話語。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又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目標,它們是一脈相承的。
所不同的是,上世紀50年代的新農村建設強調的是公有制對私有制的替代,有序的層級體制對無序的松散體制的替代,當前的新農村建設強調的是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農業支持體系的完善和農村公共品供給的增加,特別是社會的公平、公正與和諧;上世紀50年代的新農村建設所對應的是一個管制型政府,當前的新農村建設所對應的是服務型政府;上世紀50年代的新農村建設強調的是計劃經濟導向,當前的新農村建設強調的是市場經濟導向。
2006年新農村建設做了什么
其一,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民年減負1200億元。為了化解稅費改革對農村財政的沖擊,中央政府對農村基層的轉移支付增至780多億元,省市兩級政府對農村基層的轉移支付增至250億元,通過農村綜合改革,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化解了余下的170億元的缺口。
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做出了“政府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增量高于上一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比重要高于上一年、國家的基本建設投資直接用于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的絕對額要高于上一年”這一約束政府行為的制度安排。為了防止農民負擔反彈,還制定并實施了四項制度:一是涉農收費公示制度,一些費用,如灌溉用水的水費,收多少,怎么收,必須向農民公示;二是免除農村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的學雜費的制度;三是報刊費用限額制度。第四,亂收費的責任追究制度。
其二,全部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并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農村貧困家庭教育負擔重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通過發展遠程教育,完善教師交流制度,引導和鼓勵城市教師及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到農村中小學任教,提高了農村教育的質量。
其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標準都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農民看病難、醫療保障程度低的問題正在得到解決。通過鼓勵城市醫生到農村服務,提高了農村醫療的水平。
其四,完善并加強“三補貼”政策,積極支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通過實施保護價制度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在政府扶持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下,糧食生產出現了重大轉機。
其五,深化鄉鎮機構改革。一是轉變職能,切實把工作重點從招商引資、催種催收轉到提供公共服務和營造發展環境上,規范政府行為,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二是把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活動劃分開,前者的經費來自政府財政,后者的收入必須來自市場;三是根據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競爭上崗,并幫助分流人員重新就業,妥善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其六,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政府不僅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并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而且大力培育自然人、企業法人、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建立擔?;鸹驌C構,規范民間借貸,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難的問題,以及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的試驗。
其七,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如路、電、水、氣,讓農民能更多地享受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明年應關注五方面問題
首先是建立用好財政轉移支付的機制。
目前,加大對農村基層財政轉移支付的機制已經形成,但如何用好財政轉移支付還沒有很好破題,所以,要探索資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徑,解決財政支農資金難以統籌使用的問題;要改善支持方式,以獎代補、以物抵資,提高政府資金的利用效率;要采用群眾民主商議的方式做好鄉村參與式發展規劃,通過充分發動群眾,用好這些資金。
其次是要在改善收入差距問題上更多著力。
近10年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水平穩步提高,飲水、電力、交通、通信等條件有較為顯著的改善都是不爭的事實,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型尚未完成之前,做到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超過5%實屬不易,所以問題并非出在農民收入增長過低,而是掌握壟斷權和公權等部門那部分人的收入增長過快。不把過快的收入增長壓下來,而要原本不慢的變快,肯定會得人心,但這并不容易。
第三是必須降低發展的代價。
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型尚未完成之前,部分耕地被占用是無法避免的,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首先,要為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可利用土地的供給和降低城市化、非農化對土地的壓力設計一套激勵政策,這是能否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到實處的關鍵所在;其次是做好征地補償制度,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具體的做法應該是,把土地要素的收益(或地租)計算清楚,并把地租除以利息之商即地價,作為補償標準;把農業就業轉為非農就業、農民轉為市民的機會成本計算清楚,并把它作為補償標準;把土地收入預期計算清楚,并把它作為補償標準。而不宜走到另一個極端,如果只給失地農民一個鐵飯碗,就有可能是好心辦錯事。
第四是將農村人口遷徙與新農村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
改革開放以來,非農化進程很快,目前大約有2億農民實際上已經不在農村了。但是,戶均的土地經營規模和農業的競爭力都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所以,不能只看到農業勞動力流動的穩定性效應,而忽視它的局限性,在現階段,出臺鼓勵農村人口遷移的政策時機已基本成熟,這樣可將農村人口遷徙與新農村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
最后還要注意防止花架子工程。
新農村建設是縣域經濟、鄉鎮經濟、村莊經濟和農戶經濟的有機統一體,不宜把它等同于新村莊建設。新農村建設是為了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在路邊、城邊等顯眼的地方搞形象工程,為自己樹立政治形象。要讓農民參與規劃的制訂、實施和監督,要把農民的意見作為衡量它成功不成功的標準。(李周)
|